五日十座 [佛学大词典]

日本佛教用语。又称法华十讲。唐代慧明将法华经八卷分为八座开讲,是为法华八讲之始,后盛行于日本。于日本,除法华八卷外,加上相当于开经之无量义经一卷及结经之普贤观经一卷,合为十卷,于五日之中,朝夕各一座,亦即分十座讲说之,称为五日十座。[法华经传记卷三唐慧明传]

五日八讲 [佛学大词典]
日本佛教用语。谓于五日中,分八座讲说法华经八卷。即自初日之夕座始,至第五日之朝座终。依据法华经传记卷三唐慧明传载,慧明应天人之请,分八座开讲法华经,为法华八讲之始。
五方便念佛门 [佛学大词典]
凡一卷。隋代智顗撰。又作五方便门,尾题作五方便念佛观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系阐说念佛五门及其入方便之次第等。初说行者念佛时从浅入深之次第,即凝心禅、制心禅、体真禅、方便随缘禅、息二边分别禅;次叙圆观无浅深之浅深念佛五门之来意及入方便之次第;更举大宝积经卷一一六之一行三昧,及卷八十九之画像观礼文;终乃就化法四教而说行者之念佛。[佛祖统纪卷二十五、乐邦遗稿卷上、净土指归集卷上、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净土教之研究(望月信亨)]
五方便 [佛学大词典]
(一)二十五方便之略称。天台止观修习之远方便有二十五种,称为二十五方便,分为五科,即:(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参阅‘二十五方便’174、‘方便’1435)(二)天台智顗就念佛门随机而说之五种方便。即:(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念佛行人之求往生净土者依之。(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求除惧障者依之。(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求离迷心执境者依之。(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求除心实有之计者依之。(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求深寂灭者依之。[五方便念佛门](三)指北宗禅所说五种解脱得证之方便法门,与‘观心’之说同为北宗禅思想之骨干。(参阅‘北宗五方便门’1584)
五木 [佛学大词典]
四月八日灌佛会,灌浴诞生佛所用,作为香水香汤之五种材料,即桃、李、松、柏、柳等。[莹山清规卷下年中行事]
五比丘 [佛学大词典]
梵语pan~ca bhiks!avah!,巴利语pan~ca-vaggiya^ bhikkhu^。又作五群比丘。乃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所度化之五位比丘。悉达多太子踰城出家,其父净饭王大惊,乃遣使追还,然因太子发心坚固,王乃从王师中选出憍陈如等五人,伴随侍奉太子学道,此五人遂与太子共修苦行。太子以六年苦行,未能达到解脱,故放弃苦行,于尼连禅河沐浴,并接受牧羊女乳粥之供养,憍陈如等五人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离开太子,赴鹿野苑苦行林继续苦修。释尊成道后,因念此五人,当先度脱,故至鹿野苑为说四圣谛、八正道、布施、持戒、生天等法,令得法眼净。五人之中,憍陈如与阿说示为释尊母系之亲属,余三人为释尊父系之亲属。今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尚藏刻有释尊初转法轮教化五比丘之石板。五比丘之译名,诸经所举互有出入,列举如上表。此外,法华玄义释签卷六之二列为頞鞞、跋提、俱利、释摩男、十力迦叶,以摩男与俱利为不同之二人、摩男为陈如之异名,皆误谬之论。又有以摩男为跋提之异名者,亦误。因摩男为摩诃那摩之略称,意为大名,乃拘利太子之尊称,其为释氏,故亦称释摩男。[中阿含卷五十六、增一阿含卷三、卷十四、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五分律卷十五、四分律卷十四、卷三十二、毗奈耶破僧事卷六、法华文句卷一上、法华经玄赞卷四、佛祖统纪卷二、法苑珠林卷十一]
五功德门 [佛学大词典]
出于天亲之净土论。谓往生极乐净土所得之五种果相。又作功德五念门、五果门。即:(一)近门,初至净土,入大乘正定聚,而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大会众门,生净土已,即入如来大会众之数。(三)宅门,入大众之数,即至修行安心之宅。(四)屋门,既入宅已,则至修行所居之屋寓。(五)园林游戏地门,修行成就已,即至教化之地。其中,前四门成就入之功德,第五门成就出之功德。[往生论注卷下、往生论注略钞卷下、教行信证六要钞卷六](参阅‘五念门’1109)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