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刘宋法颖集。又作十诵比丘尼大戒、比丘尼大戒、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十诵律比丘尼戒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系自广律集出者,计有三百五十四学处。敦煌出土之六朝时代古写戒本一卷,缺首部及尾题,记载三百五十八学处,其内容与用语类似鸠摩罗什之戒本。又有自库车发现比丘尼戒本之梵本断片。大正藏载此戒本为‘刘宋法显集出’,实系法颖之误。[炖煌出土十诵比丘尼戒本解说]

十种广大智 [佛学大词典]
华严经载,菩萨安住十法已,则具足十种广大智。此十种广大智为:(一)知一切众生心行智,(二)知一切众生业报智,(三)知一切佛法智,(四)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五)知一切陀罗尼门智,(六)知一切文字辩才智,(七)知一切众生语言音声辞辩善巧智,(八)于一切世界中普现其身智,(九)于一切众会中普现影像智,(十)于一切受生处中具一切智。[新华严经卷四十九]
十种演说 [佛学大词典]
遍行外道所修菩萨行之一。善财童子遍求法门,南游参访五十五善知识,第二十一位即遍行外道,为说其所修之菩萨行。即:(一)演说一切世间种种技艺,令得具足一切巧术陀罗尼智。(二)演说四摄方便,令得具足一切智道。(三)演说诸波罗蜜,令其回向一切智位。(四)称赞大菩提心,令其不失无上道意。(五)称赞诸菩萨行,令其满足净佛国土度众生愿。(六)演说造诸恶行,须受地狱等种种苦报,令于恶业深生厌离。(七)演说供养诸佛,种诸善根,决定获得一切智果,令其发起欢喜心。(八)赞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功德,令其乐佛身,求一切智。(九)赞说诸佛威德,令其愿乐佛不坏身。(十)赞说佛自在身,令求如来无能映蔽大威德体。[新华严经卷六十七]
十种境界 [佛学大词典]
指天台宗圆教之菩萨于十信位所证得之十种境界。又作十种证相。略称十境界。据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卷五,十种境界即:(一)见神力化事,(二)见化事变现, (三)见普贤说法,(四)见东方之佛,(五)见十方之佛,(六)见十方之佛土,(七)见佛及地,(八)见座上之世尊,(九)见释迦分身,(十)见多宝佛塔。十信位中,位位有十种境界,总成百法,此百法即为以后一切法门之根本。[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法华玄义卷五之上、四教义卷六]
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作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十诵波罗提木叉戒本、十诵比丘戒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为萨婆多部所传之比丘戒本。内容系随布萨说戒之仪例,列有四波罗夷法、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法、九十波夜提法、四波罗提提舍尼法、百十三众学法与七灭诤法,共二百六十三戒,卷末并载有过去七佛之略戒、流通偈。与广律之十诵律相比,其数目及顺序稍异。敦煌出土之藏卷中,有此戒本之古写本一卷,系西凉建初元年(405)所书写者,今藏于大英博物馆。法国学者伯希和(Paul, Pelliot)另于库车发现此戒本之梵文本,其后遂有梵本与罗什译本之比较翻译校订本之出版。[梁高僧传卷十一、出三藏记集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三、卷四、炖煌出土十诵比丘尼戒本解说]
十诵律 [佛学大词典]
凡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合译。又称萨婆多部十诵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本书将戒律分为十项(十诵)叙述,故有此称,为萨婆多部(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之广律。此律之梵本多已发掘出土,且已刊印出版。律藏系整理佛陀所制定之戒律,故各部派所传,原则相同,但细部则不一致。十诵律首举比丘戒法有波罗夷法四条、僧残法十三条、不定法二条、舍堕法三十条、波逸提法九十条、波罗提提舍尼四条、众学法一○七条、灭诤法七条,合计二五七条,除戒条外,并一一解说。其次为七法、八法、杂诵二法等十七法(十七章),系说明僧伽之组织与管理,约为他律之犍度部。其次说明比丘尼戒,计三五五条。最后附增一法、优波离问法与比丘诵。唐代义净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十诵律与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同为有部之根本律。兹以十诵律与有部毗奈耶五十卷及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相较,义净所译者相当于十诵律之比丘、比丘尼戒法,而内容较十诵律广泛,多载录本生因缘故事。据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律来汉地四部序录载,大迦叶所传之法藏原为八十诵,至优波掘多时,因恐后世钝根者无法完全受持,遂删为十诵。或谓罗什所译者系迦湿弥罗国所传之略律,义净所译者则系摩偷罗国所传之广本。又传来我国之四广律中,十诵律最早译出,盛行于南方,南朝之僧业、僧璩、道俨、智称等师皆精研此律。 律部与本律有关之著作,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十卷、大沙门百一羯磨法一卷、十诵羯磨比丘要用一卷等。本律之注释书则有智称之十诵义记八卷、僧祐之十诵义记十卷、昙瑗之十诵义记疏十卷等,惜今皆已不存。[大智度论卷二、卷一○○、梁高僧传卷二卑摩罗叉传、卷十一明律篇末、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经录卷五、历代三宝纪卷七、卷八、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八、英译大明三藏圣教目录、大藏经南条目录补正索引、律藏の研究(平川彰)]
十诚证 [佛学大词典]
意指十方如来诚证阿弥陀佛之本愿。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一二·三五一上):‘舍利子!由此经中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佛土功德,及十方面诸佛世尊,为欲方便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各住本土,现大神变,说诚谛言,劝诸有情信受此法,是故此经名为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