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佑 [佛学大词典]

(1334~1407)明代天台宗僧。姑苏吴县(江苏)人。字启宗。号蘧庵。十二岁出家,通内外经典,从古庭善习华严,复从九皋声学摩诃止观,后于弘教寺天泉泽会中任忏首之职。一日阅元代蒙润之天台四教仪集注而得省,乃渐通达天台纲格。未久,住持甫里白莲寺,尊蒙润为远祖。复被请为嘉定圆通寺之开山,为讲寺之首。后归西山,筑室号真如,专修念佛三昧。洪武二十六年(1393),拜僧禄司右善世,二十九年升左善世,考试天下僧徒,因功赐袈裟、衣衾、鞋履。永乐三年(1405)奉诏入京纂修佛典,总括般若要义。五年入寂,享年七十四。著有净土指归集二卷、阿弥陀经略解、金刚经略解,得法弟子有慧澈、德完。[续佛祖统纪卷二、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金陵梵刹志卷二、吴都法乘卷六]

大佛湾石窟 [佛学大词典]
位于四川大足县宝顶山。大足县县城四周冈峦起伏,山岭重叠。自唐至清,境内十余处石崖雕刻数以万计之佛像,其中以北山与宝佛顶两处规模最大。宝顶山大佛湾石刻大都根据佛经中之故事而来。在三百多窟龛中,有臂膀圆润、体态饱满之观音;有挺腰嗔目,肌肉强劲之力士;有衣带飘舞,演奏天乐之飞天;有侍立佛侧,虔诚肃穆之男女信众。此类形像反映出唐代雕刻之写实手法与当时社会民俗之情况。观诸雕刻之佛、菩萨、飞天等石像,举凡面型、姿态、衣冠、服饰等均趋向中国化,已颇具民族风格。其侧有小佛湾,又称大宝楼阁,原规模较大,后圯毁,现存造像六百余尊,石壁四垣遍布雕像,中有小室,称为毗卢庵,内外壁均镌有本尊行化图及地狱变像图等,雄伟壮观。前有一石塔,方型三层,除雕像外,满刻十二部大藏经目录,但所用部类等与一般藏经目录不同。(参阅‘大足石窟’794)
大佛禅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台湾基隆市中正公园山顶。又称大佛寺。原址在仁爱区文安里新民庄,原称佛教讲堂。民国五十五年(1966)迁至现址,五十七年成立财团法人,五十八年观音菩萨圣像开光,高约二十二公尺,内分五层,登顶可俯览全市。寺宇建筑,悉仿唐代款式,宏丽庄严。
大佛顶曼荼罗 [佛学大词典]
又作摄一切佛顶曼荼罗。即密教以大佛顶为中尊而建立之曼荼罗。觉禅钞根据大妙金刚经所标之图为:八叶莲华之间以独股杵为界,华台坐法界定印之大佛顶尊师子座,周围有七宝,华叶之本为八佛顶,其次为八大菩萨,末列八大明王,四角安置四内供养菩萨,外院有外四供养、四摄菩萨,其间则配置八方天。[图像钞卷二、别尊杂记卷七、秘藏金宝钞卷六、秘钞问答卷二]
大别当 [佛学大词典]
乃日本佛寺内之职位名称。据山门堂记、睿岳要记卷上、九院佛阁抄等所载,于弘仁九年(918),在最澄、义真连署之下决定十六院时,乃任命义真为根本大乘止观院大别当、真忠为同院小别当、康远为西塔院大别当、真忠为同院小别当、圆澄为根本法华院大别当、惠晓为小别当。此为最古之记录。后来亦用为社僧(神社之僧)之职称。大别当不仅为官寺(朝廷所建之寺)之长官,亦为院、厅之长官。
大劫五喻 [佛学大词典]
佛典中经常用以比喻劫期长远、不可胜计之譬喻有五,即:(一)草木喻,若将大千世界之草木皆寸斩为筹,每隔百年取一筹,取尽此筹,乃为一劫。(二)沙细喻,譬如殑伽河,河广四十里,河中充满细沙,其细如面,每隔百年取一粒沙,取尽此沙,乃为一劫。(三)芥子喻,譬如四方各百里之城,其中满堆芥子,每隔百年取一粒,取尽城中之芥子,乃为一劫。(四)碎尘喻,若将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每隔百年取一尘,取尽此尘,乃为一劫。(五)拂石喻,譬如一石,广二由旬,厚半由旬,兜率天每隔百年以六铢衣拂石一遍,拂尽此石,乃为一劫。
大宋僧史略 [佛学大词典]
凡三卷。又称僧史略。宋代赞宁(930~1001)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系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奉诏撰述者。赞宁于序文中表示不满弘明集与高僧传等史传,故另以护教立场而着出此一有关佛教教团制度、仪礼、戒律、忏法等之教团史。卷上叙论佛陀诞生之年代、佛教之东传、伽蓝之创造、译经、译论、译律、出家、受戒、忏悔、经论讲义之沿革、僧讲、都讲,以及禅法传入我国之经过等。卷中主要叙述教团制度,如僧正、僧统等之沿革,为研究我国佛教史之珍贵资料。卷下叙论紫衣、大师号、戒坛、宗教结社之历史、斋会、结社之起源,以及度僧之方法。此外亦收录摩尼教之记事。由此可知,赞宁撰述僧史略之目的在于中兴佛教,而使正法久住。[赞宁及其时代(牧田谛亮)、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