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种净土 [佛学大词典]

即佛陀在毗耶离国庵摩罗树园,对宝积童子所说之十七种净土。乃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所载。计为:(一)直心,菩萨之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之众生来生其国。(二) 深心。(三)大乘心。(四)布施。(五)持戒。(六)忍辱。(七)精进。(八)禅定。(九)智慧。 (十)四无量。(十一)四摄法。(十二)方便。(十三)三十七道品。(十四)回向心。(十五)除八难。(十六)守戒行。 (十七)十善。凡此皆为菩萨之净土。

十七群比丘 [佛学大词典]
依十诵律卷十三载,王舍城有少年僧团,共十七人,后皆为目连所度成为佛弟子。止持会集音义谓,罗阅城中有十七名童子,共为亲友,时诸童子要共出家,即往僧伽蓝中求为见度,诸比丘即令出家,与授具足戒,然多习嬉戏,少学禅诵,其中唯优婆离童子(此非持律优婆离尊者)先断烦恼,证阿罗汉果。
十七尊 [佛学大词典]
指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及理趣经十七段曼荼罗中之十七尊,指本尊、四亲近、八供养、四摄等尊。此中,四亲近系表本尊四智之德,与本尊合为五智。其他别尊曼荼罗中,亦可见具此形式之尊。
十七条宪法 [佛学大词典]
乃日本推古天皇十二年(604),圣德太子所作之宪法。该宪法系针对当时豪族官吏所制之有关政治、道德之训诫。内容主要强调:以和为贵、尊崇佛教、皇室权威、政治公正等项,强烈反映出佛教精神。此外,于君臣之尊卑亦有明确之划分,此系受到我国儒家、法家等思想之影响。当时,圣德太子有感于与我国、朝鲜之对抗,急须形成以天皇为中心之强大中央集权体制,因此以十七条宪法作为改革氏族制度弊害之政策。然亦有疑之为伪作者。
十七种庄严 [佛学大词典]
谓极乐净土之十七种庄严。据天亲之净土论,观察弥陀之净土而明二十九种庄严,其中,净土之依报,即器世间清净,有十七种;净土之正报,即众生世间清净,有十二种。依报之十七种即:清净庄严、量庄严、性庄严、形相庄严、种种事庄严、妙色庄严、触庄严、三种庄严、雨庄严、光明庄严、妙声庄严、主庄严、眷属庄严、受用庄严、无诸难庄严、大义门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庄严等。
十九执金刚 [佛学大词典]
指列于大日经说法之会座上之十九尊金刚,为大日如来之内眷属。其名称为:虚空无垢、虚空游步、虚空生、被杂色衣、善行、住一切法平等、哀愍无量众生界、那罗延力、大那罗延力、妙、胜迅、无垢、刃迅、如来甲、如来句生、住无戏论、如来十力生、无垢眼等十八执金刚与金刚手秘密主。彼等总司如来大智之德;若细分之,初之十八者为别德,第十九金刚手秘密主为总德。别德诸尊中,若由自证、化他而分,初之六金刚为自证,七、八、九三金刚为化他之尊,余九尊通自证化他。此十九之数系由不动明王十九布字之内证所展开,不动明王即为胎藏界金刚部之教令轮身。[大日经疏卷一、十九执金刚秘释]
十九说法 [佛学大词典]
观世音菩萨应众生之机类而现十九种身以说法。此十九种身为: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四众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妇女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童女身、天龙八部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侯罗伽身)与执金刚身。[法华经普门品]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