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轮 [佛学大词典]

(一)在密教中,指五智轮,即地、水、火、风、空五大。五大具足众德,圆轮周遍而无缺,故称五轮。若以众生肉身之支分与五大相应,即将自身之五处配于五轮五字:顶(空,傡)、面(风,嵔)、胸(火,高)、脐(水,釯)、膝(地,豙),以便作观,称为五轮观,或称五轮成身观。此系令行者体会肉身即是佛身之方法。金刚界法所作之五相成身观,与胎藏界法所作之五轮成身观乃相对之法。若就众生之身分而言,五轮即五体之意。又色不离心、心不离色之故,得说五大即五智,五智即五轮。若就显色与形色而言,五轮之中,空为团形青色,风为半月形黑色,火为三角形赤色,水为圆形白色,地为方形黄色。[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上、五轮九字明秘密释](参阅‘五字严身观’1077) (二)指五轮塔婆。即以五轮之标示,次第堆积成塔形,表大日如来法身之形相。[楞严经卷一](参阅‘五轮塔’1201) (三)指五指。自小指、无名指等依次配于地、水、火、风、空五轮。[广大仪轨、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仪轨、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 (四)指金刚界五解脱轮。即于一大金刚轮中敷列五个月轮,表五佛之解脱地。(参阅‘五解脱轮’1170)

五趣生死轮 [佛学大词典]
梵语bhava-cakra。又作五道轮、生死轮、十二缘起图。为显示众生在五趣(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中生死轮回之图像。其画法乃先作一五辐之轮形,下方为捺洛迦,二边为傍生及饿鬼,其上为人、天二趣,复于人趣中分显四洲。此轮中央之轮轴部分作圆形白色,画一佛像,像前以鸽表多贪染、蛇表多嗔恚、猪表多愚痴。轮缘绘罗刹像(无明支)、瓦轮像(行支)、猕猴像(识支)、乘船人像(名色支)、六根像(六处支)、男女相摩触像(触支)、男女受苦乐像(受支)、女人抱男像(爱支)、丈夫持瓶取水像(取支)、大梵天像(有支)、女人诞孕像(生支)、男女衰老像(老支)、男女带病像(病支)、舆死人像(死支)、男女忧戚像(忧)、男女啼哭像(悲)、男女受苦像(苦)、男女挽难调骆驼像(恼)等十二缘生相。于轮上,有无常大鬼舒其双臂,抱此生死轮,大鬼头部两侧书写二伽陀。次于无常鬼之上画白圆坛,表示涅槃圆净之相。五趣生死轮之图像流传已久,在印度阿旃多(Ajanta)第十七号窟殿存有古老之图像,而西藏所传图像则以阿修罗别为一趣,为六趣生死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四、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七、法苑珠林卷二十三、释氏要览卷下]
五趣 [佛学大词典]
梵语pan~ca gatayah!,巴利语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又作五道、五恶趣、五有。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一)地狱,梵语naraka,音译那落迦。(二)鬼,梵语 preta,音译薜荔多,又作饿鬼。(三)傍生,梵语tiryan~c,音译底栗车,又作畜生。(四)人,梵语manus!ya,音译摩菟丝,又作人间。(五)天,梵语 deva,音译提婆,又作天上。依说一切有部之说,趣,乃所趣之义。故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谓,‘趣’为所往之义,此乃诸有情所应往、所应生、结生之处,故称为趣。亦即由过去善恶业所招感的异熟生之果体,称为趣。又说一切有部认为,趣不通善、染二性;若通善、染二性者,则地狱趣可成就他化自在天之业烦恼,而他化自在天亦可成就地狱趣之业烦恼,如此,则产生诸趣互相杂乱之失,故说一切有部唯以异熟生之无覆无记性为‘趣’之体。然大众部则认为,‘趣’之体通于善、染、无记三性,并立成就与现行之别;即地狱趣能成就及现行地狱趣之业烦恼,但其于他化自在天之业烦恼则仅能成就而不起现行,依此,他化自在天于他化自在天之业烦恼能成就及起现行,但于地狱趣之业烦恼则仅成就而不起现行,如此,诸趣无杂乱之失。又诸经论中有五趣、六趣二说,小乘俱舍、正理、显宗、杂心等诸论皆立五趣;大乘经中则多说六道(趣),即于五趣之外别立阿修罗,而有三善道(阿修罗、人、天)、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之别。又于五趣中,地狱、饿鬼、畜生三者为纯恶之所趣,人、天为善恶杂业之所趣,皆属有漏,与无漏之净土相对,故总立名为恶趣。又由因果不亡之义,称为五有。[正法念处经卷十八、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八、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九、大智度论卷十、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四]
五论师 [佛学大词典]
翻译名义集卷二列举出五位博通论藏,又擅长论议之论师,合称为五论师。即:(一)阿湿缚窭沙论师,即马鸣论师。相传马鸣曾用神通力示现千匹白马,使千鸟皆鸣,因而破外道,绍隆正法,令不断绝。又此师说法时,能感群马悲鸣,故号马鸣。以其造大乘起信、大乘庄严等论,故称论师。(二)那伽曷树那论师,即龙树论师。此师了知佛法深妙,遂出家降伏外道,明第一义。以其作中观、大智度等论,故称论师。(三)提婆论师,为龙树论师之弟子。以其造百论、大丈夫论等,故称论师。(四)鸠摩罗逻多论师,即童受论师。以其阐扬论义,故称论师。(五)室利逻多论师,即胜受论师。此论师以其辩口,如日照世,能破诸暗,故称论师。
五轮三昧 [佛学大词典]
由修禅定所得之五种功德。又作五轮禅。此五法门乃借譬立名,以离下地之乱心,次第转至无学之极果,故通称为轮。即:(一)地轮三昧,行者于‘止’之中,若证‘未到地’之定,忽然湛心,自觉身、心之相皆空,泯然入定,而定法持心不动;犹如地之具有住持不动、出生万物二义,故称地轮三昧。(二)水轮三昧,行者于地轮中若发诸禅种种功德,定水润心,自觉心中善根增长,身心濡软,折伏高慢之心,心随善法;犹如水之具有润渍生长、体性柔软二义,故称水轮三昧。(三)风轮三昧,行者若因禅定,发相似智慧,无碍方便,得方便道,能发启种种出世善根,功德生长,亦能摧破一切诸见烦恼;犹如风之具有游空无碍、鼓动万物、能破坏三义,故称风轮三昧。若二乘人得此三昧,即是五方便相,似无漏解发;若菩萨得之,即入铁轮十信。(四)金沙轮三昧,金譬喻真,沙譬喻无著。行者若发见思真慧,无染无著,得三道果,犹如金沙,故称金沙轮三昧。若菩萨得此三昧,即入三贤十地位中,能破一切尘沙烦恼。(五)金刚轮三昧,又作清净禅,即第九之无碍道;譬如金刚,体坚用利,能摧碎诸物而不为妄惑所侵,能断灭一切结使,成就阿罗汉。若在菩萨心,即为金刚般若,可破除无明之细惑,证得一切种智,菩萨依之可得大菩提果。[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上]
五轮字 [佛学大词典]
即豙(a)、釯(va)、高(ra)、嵔(ha)、傡(kha)等五字。此五字依次为地、水、火、风、空等五轮之种子,故称五轮字。
五轮塔 [佛学大词典]
标示地、水、火、风、空五轮之塔。又作五轮、五轮率都婆、五轮塔婆、五解脱轮、法界塔。密教解说地轮、水轮、火轮、风轮、空轮等五大时,各以方、圆、三角、半月、宝珠形(或谓团形)等为其象征。以金铜或石等制成五轮之标帜,其形状由下往上次第堆积,成一塔形,此谓五轮塔,各面均刻有五大之种子。五轮塔原表大日如来法身之形相,奉置舍利,后世一般作为墓标之用。[秘藏记]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