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 [佛学大词典]

(1593~1642)明代曹洞宗僧。世称久默大音禅师。浙西石门人,俗姓姚。家贫,以操舟为业,每于僧舍闻佛声,辄心生欢喜。二十四岁出家,参谒云门山湛然圆澄,忽染病几毙,乃悟前非;复闻瑞白明雪于湖州(浙江)弁山创龙华寺,遂往参叩,得其印记,并嗣其法。后继弁山法席,振扬禅风。崇祯十五年示寂,享年五十,法腊二十七。[五灯全书卷一一三]

大衍历 [佛学大词典]
我国历法之一。为唐代僧一行所作。唐开元九年(721),帝诏令一行制新历,此乃因李淳风所作之麟德历渐为人所忽用,且麟德历中之日蚀推测的误谬亦日益显著,故帝诏一行另撰新历。一行曾南赴交州,北抵铁勒,以测量各地之纬度,又用各种测日之仪器以定下各地日蚀之日期,并测见恒星之移动,撰妥草稿,然其于开元十五年十月寂灭,故所谓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概系为草稿。其后,帝又诏令张说、陈玄景编订历数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等,开元十七年颁付有司,实行至宝应元年(762)改用郭献之之五纪历。大衍历之名即依据周易系辞‘大衍之数’一语而来。[旧唐书卷三十四律历志、新唐书卷二十七上历志、通志略卷二十、佛祖统纪卷四十]
大红莲地狱 [佛学大词典]
大红莲,梵名Maha^ padma ,音译摩诃钵特摩、摩诃般特摩。八寒地狱之一。堕此地狱,则身体皮肉因严寒逼切而拆裂,犹如赤莲花,故有此称。[俱舍论光记卷十一](参阅‘八寒地狱’297)
大相国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河南开封市中心。本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始建立,时称建国寺,至唐睿宗改为相国寺。宋至道二年(996)重建,改名大相国寺,成为当时汴京第一大寺。寺内壁画与塑像皆出自当代名家手笔。其建筑结构之精巧,虽宋代建筑大师俞皓,亦不解其中之奥妙。其后,本寺渐成为万商云集之市场,有如北平之天桥、南京之夫子庙、西安之开元寺、台北龙山寺,热闹异常,已非属寺院性质。[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至卷四十五、释氏稽古略卷四、大清一统志卷一五○、河南通志卷五十]
大乘 [佛学大词典]
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hi^naya^na )之相反词。乘(梵ya^na ),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说:(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来看,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三)小乘视释迦为教主,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的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之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四)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以为不如大乘经之殊胜;而小乘教徒则不以大乘经论为佛说。(五)大乘所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皆曾列举七项,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曾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如下: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vaipulya ,方等)之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3)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七)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之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为表示自宗之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断。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八)我国及日本现行之佛教,均属大乘。(九)缅甸、泰国之佛教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则属大乘系统。(十)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之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至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之果位)等三大乘之说,依次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阅‘大乘经典’828 、‘小乘’925 、‘教相判释’4602、‘昆勒门’5911)
大乘七善 [佛学大词典]
据法华文句卷三上载,七善指圆顿大乘所具足之七善。即:(一)时节善,谓法华经具足序、正宗、流通三分,即初善、中善、后善,三分皆是当机得益之时,故称时节善。(二)义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其义深远,为顿教了义之理,而非声闻、缘觉所能测其边底,故称义善。(三)语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其语巧妙,乃如来金口梵音,会理直说圆顿一乘妙教之文,听闻之人无不欢喜,故称语善。(四)独一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纯一无杂,独为菩萨而说,非为二乘所共,即圆顿一乘之妙教,故称独一善。(五)圆满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具明世间、出世间满足之理,故称圆满善。(六)调柔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清净洁白,唯谈中道之理,而无空、假二边瑕秽之相,调和柔顺,故称调柔善。(七)无缘慈善,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备有梵行之相,心不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一切众生自然现益,故称无缘慈善。
大乘七种大义 [佛学大词典]
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大乘之‘大’有七种意义,即:(一)缘大,谓菩萨修行大乘之法,以无量修多罗之广大法义为缘,称为缘大。(二)行大,谓菩萨修行大乘,既能自利,复能利他,自利、利他,妙行具足,故称行大。(三)智大,谓菩萨修行大乘,常以智慧观察,了知人、法皆无我,于一切境,善能分别,故称智大。(四)勤大,谓菩萨修行大乘,自久远大劫以来,发广大心,精修无间,期登圣果,故称勤大。(五)巧大,谓菩萨修行大乘,由善巧方便,化导于他,不舍生死,垂形诸趣,于生死中去住自在,故称巧大。(六)畏大,畏即无所畏;谓菩萨修行大乘,智力内充,明了决定,于大众中广说一切法义,既决定无失,则无所恐惧,故称畏大。(七)事大,谓菩萨修行大乘,为令一切众生决了其大事因缘,故屡屡示现于世间,演大妙法,入大涅槃,故称事大。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