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经义疏 [佛学大词典]

凡十卷。隋代吉藏撰。今收于卍续藏第三十八册。本书记述鸠摩罗什所译大品般若经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内容分为十门,即:(一)释经题,先依次详释摩诃、般若、波罗蜜,次就修多罗之义,广举诸家之说,并解其义。(二)序说经意,即阐明佛说摩诃般若之因缘,总析为九种因缘。(三)明部傥多少,如叙说般若波罗蜜时,又细别为三类:(1)两种般若,即共声闻、不共声闻。(2)三种般若,即光赞、放光、道行。(3)五种般若,即摩诃、金刚、天王问、光赞、仁王般若等五种。(四)辨开合,明示般若五时八部之别,谓其非浅深次第前后相成。(五)明前后,即论摩诃般若之前后。(六)辨经宗,谓般若以因果为宗,其正体非因非果。(七)明显密,谓如来之化有四门,其中,般若有显、密之化及傍、正等四门。(八)辨教,说明南方五时、北土四宗之说为非,谓如来之经教唯大小二乘而已。(九)明传译,叙述朱士行等经典传译者之事迹。(十)依文解释,依大品般若经,逐字逐句,详为解说。以上十门之中,第一至第九门收于卷一,第十门则为卷二至卷十,然卍续藏所收之本缺漏第二卷。全书内容援引涅槃、华严、四分律、大智度、成实等经律论之说,此外亦屡屡引用道安、鸠摩罗什、僧肇、僧诠等诸论师之说。[三论宗章疏、东域传灯目录卷上、三论宗经论章疏目录]

大品般若经 [佛学大词典]
梵名Pan~cavim!s/ati -sa^hasrika^-prajn~a^pa^ramita^ 。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四十卷),九十品。又称二万五千颂般若。乃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四年至十四年(402~412)所译。又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系大乘佛教初期说般若空观之经典。据龙树之大智度论载,本经前六十六品为般若道,后二十四品为方便道。据吉藏之大品经义略序载,全书九十品中,前六品系佛对舍利弗等上根之人所说,第七品至四十四品为佛命须菩提对中根之人所说,第四十五品至九十品为佛对下根之诸天、人所说。本经之同本异译有如下三种:(一)光赞般若波罗蜜经,西晋竺法护译,凡十卷,二十七品。(二)放光般若波罗蜜经,西晋无罗叉译,凡二十卷(或三十卷),九十品。(三)大般若经第二会,唐代玄奘译,凡七十八卷,八十五品。此外亦有藏译本(共分七十六品)。至于梵本(共分八品)则由杜持(N. Dutt)出版(1934年),惟非全本。本经之注释书极多,较重要者有龙树之大智度论一百卷、嘉祥大师吉藏之大品经义疏十卷与大品经游意一卷、真谛之大品般若经玄文四卷。[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八、开元释教录卷四、佛教圣典概说]
大勇猛菩萨 [佛学大词典]
大勇猛,梵名Maha^ -vi^ra ,音译摩诃尾啰。为密教安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遍知院中央一切如来遍知印南方第一位之菩萨。身呈肉色,左手上仰,置于脐下,手持如意宝,右手曲肘持剑,趺坐于赤莲花上。种子为觗(ka),为‘作业’之义,三昧耶形为如意宝珠,密号严迅金刚。[大日经卷三转字轮漫荼罗行品、青龙寺仪轨卷中、大日经疏卷五、胎藏界七集卷上、诸说不同记卷二]
大勇 [佛学大词典]
(1893?~1929)民国初年僧。四川巴县人,俗姓李,名锦章。辛亥革命后,曾任军政司法之职。初与重庆佛源法师共同创建香光学社,民国八年(1919)依太虚大师出家。翌年,受具足戒于金山寺。民国十年东渡日本,于高野山密宗大学专修密法,历时一年有余,得阿阇黎位,为民国以来早期留日学僧之一。民国十二年十月回国后,即先后于沪、杭、武汉等地传授密法,重振中绝千余年之唐朝密法,法尊、法舫等均受其影响。翌年,赴北京,依白普仁学藏密,并组织藏文学院,旋改为留藏学法团,率大刚、法尊等二十余人,拟赴西藏留学,藏人疑其有政治作用,乃阻之西康。遂依大格西洁尊者,专修藏文经典,并翻译宗喀巴之菩提道次略论。民国十六年,拟赴拉萨,又为守军所阻,遂止于甘孜扎迦寺,依扎迦习密,受阿阇黎法位。民国十八年示寂于该寺。
大威德明王 [佛学大词典]
大威德,梵名Yama^ntaka ,音译阎曼德迦。又作降阎摩尊、六足尊。乃五大明王之一,镇守西方。其异像极多,于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之像,全身青黑色,呈忿怒形,六面六臂六足,坐于瑟瑟座上,背负火焰,手持戟、弓、索、剑、箭、棒等武器。此外,骑乘水牛之像亦颇多。以此尊为主尊之修法称为大威德法。[广大仪轨卷中、胎藏界七集卷上](参阅‘五大明王’1058)
大屋德城 [佛学大词典]
(1882~1950)日本佛教学者。福冈县人。早稻田大学哲学科毕业,后至我国、韩国,以考察佛教文献史料。著有高丽经藏雕造考、石山写经选、宁乐刊经史、金泽遗文、宁乐佛教史论等书。
大昭寺 [佛学大词典]
大昭,西藏名Jo-khan% 。位于西藏拉萨市中心。又作大召寺、珠甘寺、□郎。唐代文成公主设计,而由弃宗弄赞之另一妃子尼泊尔公主墀尊(Bhr!kut!i,波利库姬)所建造,历代屡有扩建。建筑式样颇具唐代风格,有高四层之铜质馏金楼阁五座。正殿供奉文成公主由长安携往之释迦牟尼像,各殿有弃宗弄赞、两公主之塑像及佛像、壁画等。明、清以降,拉萨之正月传召法会均在此举行。寺顶之‘金鹿与轮回’,乃本寺之标帜;金鹿为菩萨化身,双眼凝视轮回,象征倾听大乘佛法之奥理。寺门外有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所建之‘唐蕃会盟碑’,其上镌刻汉、藏二种文字。碑侧有古柳一株,传系文成公主所植,称为唐柳、公主柳。寺内保存有唐代以来之大量历史文物。(参阅‘小昭寺’924、‘珠甘寺’4187)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