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寿国绣帐 [佛学大词典]

日本古物。又称天寿国曼荼罗。日本推古天皇三十年(622),圣德太子薨后,妃橘大女郎欲观太子往生天寿国之情状,遂奏请天皇,敕由采女作成绣帐二幅。绣帐原长五公尺余,宽一公尺余,上有铭文四百字,分别绣于一百龟甲上,此铭文即上宫圣德法王帝说之全文。现存断片六个,色彩鲜明,刺绣精巧,为日本此类遗品中之最古者。天寿国或即无量寿佛国(极乐净土),一说为兜率天宫。[圣誉钞卷下、上宫太子拾遗记卷五、天寿国新曼荼罗里书、观古杂帖]

天宁寺 [佛学大词典]
(一)位于江苏江都县天宁门外。据江都县志所载,寺址原为东晋谢安之别墅。义熙年间,有梵僧佛驮跋陀罗尊者译华严经,请司空谢琰启建兴严寺。北宋政和年中(1111~1118)改今名,为江都八大丛林之一。另据梁高僧传卷二所载,华严经系义熙十四年(418)于杨都(建康)司空谢石所立道场寺译出者,故道场寺迄今犹有华严堂。(二)在北平外城广安门外。建于北魏孝文帝时代(471~499),时称光林寺,后几经易名,明成祖扩大规模,宣十德年(1435)改名天宁寺。正统十年(1445)在此置戒坛,称广善戒坛,招请宗师十人,每年四月下旬集僧徒受戒说法,称为圆戒,传当时聚集僧尼近万。本寺诸堂以砖塔为中心,塔为八角十三层,高逾六十公尺,在施以装饰雕刻的二重基坛上立塔身,第二层以上之塔身较低,予人以安定之感。塔内置有二千余尊佛像。此外,本寺藏有明嘉靖四年(1525)铸造之铜钟,堪称明代之代表作。[续高僧传卷三十六、广弘明集卷十七、帝京景物略卷三、日下旧闻考卷九十一](三)位于山西交城县北三公里处。创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历代均有扩建和重修。现存者多为明清之建筑。(四)位于江苏武进。建于唐天复年间(901~904),旧名广福寺,后改为崇宁寺,宋政和年中复改为天宁寺。殿堂宏丽、堂寮万间、僧田千亩,富甲一方。明末之神异僧海宝,即曾住于天宁寺。清初时香雪戒润亦曾住此,彼乃金陵宝华山三昧寂光之门下,因与同门之见月读体意见相左,故离宝华山,而入住于本寺,大弘律宗,着楞严经贯珠十卷。入寂后,于寺内建塔。其后,复有金山江天寺之大晓实彻禅师来住,法缘大盛,学人万余,汇聚参修,雍睦严肃,为当世之冠。尔后,本寺即传临济宗之法灯,而与金山江天寺、扬州高旻寺并称为江苏省三大禅林。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南巡之际,曾赐天宁寺御联一对、匾额一方。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尘外楼、九莲阁等。境内林茂竹多,堪为胜景。[新续高僧传卷三十五、卷四十四、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中国佛教史卷四(蒋维乔)](五)位于广东海康县西关外。建于唐朝,旧称报恩寺。其山门有苏东坡手书‘万山第一’四字。历代为雅士名流所好,李纲、赵鼎、胡铨等南谪之时,皆曾栖止本寺。(六)位于河南浚县城东南大伾山(又称黎山)上。始建年代不详。寺内有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镌刻‘准敕不停废’记碑,乃大伾山中最早之碑,亦为研究后周灭佛之重要史料。寺后一石佛坐像,高二十七公尺,北魏时曾建楼保护,后毁于兵火。明代重建,计分三楼,因佛高于楼,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楼之佳话。石佛附近有唐代著名‘大伾山铭’摩崖题记以及藏经阁等。(七)位于浙江金华市。旧名大藏院。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政和年间赐名‘天宁万寿禅寺’。元延祐五年(1318)重建。
天鼓雷音佛 [佛学大词典]
天鼓雷音,梵名Divyadundubhi meghanirghos!a 。又称鼓音如来、鼓音佛、鼓音王。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北方如来(四方四佛之一)。大日经具缘品、大日经疏卷四载,此佛住寂定之相,主大涅槃之德,故依义称为不动。而此大般涅槃异于二乘之永寂而无妙用,实如天鼓都无形相而能演说如来法音,成办事业,故本名鼓音如来。其形像周身金色,左手作拳安于脐下,右手指端触地,结触地印,跏坐宝莲华。密号不动金刚,种子为奥(ah!)字或絥(ham!)字,三昧耶形为万德庄严印或宝螺。或谓此佛与金刚界东方阿■如来为同尊。[大日经卷五秘密八印品、入秘密漫荼罗位品、摄大仪轨卷二、广大仪轨卷下、大日经疏卷十七、卷二十、秘藏记]
天鼓 [佛学大词典]
指置于忉利天善法堂之大鼓。此鼓由天之业报生得,不击而能自出妙音,警醒放逸之天众,闻者皆生慎恶好善之心。此外,又称天人所持之鼓为天鼓。复因天鼓音声无主无作,无起无灭,能利益无量众生,故用以比喻佛之说法。据法华义疏卷一载,贼来贼去之际,天鼓皆鸣,而诸天心勇,修罗惧怖;众生烦恼之应来应去,佛皆说法,而弟子心勇,诸魔惧怖。天鼓无心能为四事,如来虽说,亦复无心,故以天鼓喻显佛之音声说法。[新译华严经卷十五、卷五十一、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上、法华经玄义卷六下]
天盖 [佛学大词典]
又称华盖、悬盖。印度由于日射强烈,故使用伞盖以遮阳,后成为佛像之庄严具。其上饰以宝珠、宝网、璎珞、幡等。形状有方形、六角、八角、圆形等。僧侣行道时,亦使用长柄之天盖,例如我国求法僧玄奘,于西行时,即曾用之。此外,密教行灌顶时,例如三昧耶戒坛、金刚界大坛、胎藏界大坛等,均需设置天盖。用于金刚界大坛者,即称金天盖;用于胎藏界大坛者,即称胎天盖。又覆于行法之阿阇梨头上及悬于佛堂礼盘上之天盖,皆称人天盖;专用以遮翳佛像者,则称为佛天盖。[观佛三昧海经卷四、卷六、大宝积经卷十一密迹金刚力士会、阿■佛国经卷上、密教法具便览]
天语 [佛学大词典]
指梵语。古代印度婆罗门自谓所用之梵语为梵天之语,故称天语。[释迦方志卷上]
天德教 [佛学大词典]
全名天德圣教,简称德教。为我国新兴宗教之一。民国六十三年(1974),由王德溥所创。崇奉无形古佛一气宗主。该教章程,计分十章四十六条,为该教之根本大法,总会设于台北市。其宗旨取儒教之忠恕、释教之慈悲、道教之感应、耶教之博爱及回教之清真,合为‘忠恕廉明德,正义信忍公,博孝仁慈觉,节俭真礼和’等二十字。亦即以各教之成法与精神为宗,师法人类过去之仙佛圣贤及一切伟人,并以‘慈悲救人,教人为善’为其教义。据云该教教名乃为其宗主第七次临凡之萧昌明所制定。此一教派以正己化人,报国淑世,倡导宗教大同为其使命及理想。在该教佛堂中,不供佛像,唯供一块黄布,并认为佛法平等,故不专供一佛。早晚唯诵前述之二十字经,并用以修心治病。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