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宣武帝 [佛学大词典]

(483~515)即北魏第七代皇帝拓跋恪(499~515 在位)。鲜卑人。受孝文帝(471~499 在位)之影响而信奉佛教,亲自于宫廷为诸僧与朝臣讲说维摩经。景明(500~503)年初,为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下诏于洛阳之南,仿大同云冈石窟,建造龙门石窟。因帝之倡导,一时佛教隆盛。延昌(512~515)年中,总计北魏之寺院多达一三七二七所。然其后由于教团势力之逐渐兴盛,亦产生种种弊端,帝乃下诏限制僧祇户制及佛图户制之发展。

北魏孝文帝 [佛学大词典]
(467~499)即北魏第六代皇帝拓跋宏(后改姓元),亦为中兴北魏之英主。鲜卑人。即位之初,由冯太后辅政,实行班禄制、均田制等经济政策。亲政之后,致力于汉化运动,促进胡汉二族之融和;禁止胡服、胡语,并将首都由平城(山西大同)迁至洛阳。孝文帝笃信佛法,尝偕太后至五台、云冈等地,听沙门开示;于少室山创建禅寺(即今少林寺),请佛陀禅师住寺,并于寺内设立译经所。又继承其祖文成帝开凿云冈石窟,直至迁都为止。太和十九年(495)至徐州白塔寺,礼请当世高僧道登讲说成实论;并允太子拓跋兴落发于嵩岳寺。二十一年,为鸠摩罗什造塔,以追慕其德。二十三年崩,享年三十三。[佛祖统纪卷三十八、卷五十一]
北魏文成帝 [佛学大词典]
(440~465)即北魏第四代皇帝拓跋浚(452~465 在位)。鲜卑人。继太武帝之后,于兴安元年即位。改太武帝之废佛政策,下诏复佛,任师贤为道人统,负责教团之统制。一时佛教隆盛。师贤示寂后,又任昙曜为沙门统,更稳固北魏佛教之基础,云冈石窟亦于此时开凿。昙曜更以帝为‘当今之如来’,模拟帝相雕刻释迦像。
北魏太武帝 [佛学大词典]
(408~452)即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鲜卑人。雄才大略,精于用兵。即位后,驱逐柔然,并吞匈奴,降灭北燕、西凉、西夏等国,统一江北,与南朝相对峙。初时承继太祖、太宗之佛教政策,崇信佛法,礼敬沙门,并迎请玄高为太子师。时宰相崔浩崇奉道教,结托道士寇谦之,屡于帝前诽谤佛教,帝以其辩博,颇信其说。适逢卢水之胡盖吴聚众谋反于杏城,帝进兵长安,入一佛寺,发现便室中藏有弓矢兵器甚多,疑沙门为非法事,大为震怒,下命诛杀全寺寺僧,崔浩复乘机进言,帝遂下诏尽诛长安沙门,焚毁经像。太平真君五年(444)复下诏,自王公以下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沙门,若有隐瞒则诛灭全门。太子拓跋晃素敬佛法,再三上表谏言,皆未获许。崔浩又以太子敬事其师沙门玄高,恐太子摄政于己不利,复进谗,密议将太子幽死禁中,缢玄高于南郊。七年,帝下诏普灭佛法,所有浮屠形像及一切经,皆击破焚毁,沙门无论长少悉坑杀之。时太子之言虽不为所用,然亦使帝缓宣诏书,远近预知,沙门多亡匿获免,金银宝像经论亦多得秘藏,唯魏境之塔庙,无复孑遗,史称太武法难,为我国佛教‘三武一宗’之厄中第一武之厄。又于毁佛过程中,寇谦之反对彻底破佛,而主张应作部分保留,遂与崔浩起诤,其后寇谦之病殁,崔浩仍继行毁佛政策。八年,宫中突起雷电,内殿倾倒,帝亦受伤。十一年,帝罹疫疠,群臣皆谓系崔浩毁佛所致。时值崔浩自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触武帝之讳,帝乃下令腰斩,并诛其族人百余人。十三年,帝因疠而殂(一说为常侍宗爱所弑),享年四十五,在位二十八年。太武帝殁后,文成帝即位,佛教逐渐恢复发展。[历代三宝纪卷三、梁高僧传卷十一、魏书释老志第二十]
北魏道武帝 [佛学大词典]
即北魏之建国皇帝拓跋圭。鲜卑人。在位期间为登国元年至天赐五年(386~408),迁都于大同。尊崇佛教,以国家之力量推行佛教政策。元兴元年(398)诏令广造佛寺、佛像。礼敬僧朗,且任法果为道人统。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 [佛学大词典]
又称宋云行纪、慧生行传、惠生使西域传。附载于东魏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卷五(大五一·一○一八上)。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命敦煌人宋云及僧惠生北出西域至印度,正光三年(522)得佛经一百七十部归,后人记载其取经经历而成此书,为现存六世纪时c 关西域之重要记录。
半天婆罗门 [佛学大词典]
为双身毗沙门之片身。双身毗沙门,通常为毗沙门天(多闻天)与吉祥天之不二冥合,于密教中,分别象征胎藏界与金刚界之理智、平等之理。另据溪岚拾叶集卷三十八之记载,半天婆罗门往昔与多闻天同时发心,其后,多闻天精进苦行,速成福智,半天婆罗门懈怠乐行,故犹处凡地。由是,半天婆罗门大怒,立誓障碍修习多闻天法之行者。故知多闻天系表法性,半天系表无明。无明、法性乃为相反之法,故此双身相背而立。然无明与法性亦为同体,法性无体依无明,无明无体依法性,故此双身亦不相离。此外,据焰罗王供养次第(大二一·三七六上):‘五百饿鬼众、半天婆罗门诸饿鬼众。’则半天婆罗门乃一饿鬼趣之仙人名,又称婆罗门仙。[释门正统卷四]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