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门 [佛学大词典]

为天台宗所立。妙,指涅槃;入于涅槃之法门有六,故称六妙门。此处特指六种禅观,即:(一)数息门,数息(从一至十)摄心,为入定之要法,故为第一妙门。(二)随息门,随息之出入而不计其数,如此则禅定自易引发,故为第二妙门。(三)止门,心止而诸禅自发,故为第三妙门。(四)观门,观五阴之虚妄,破种种颠倒妄见,则无漏之方便智可因此开发,故为第四妙门。(五)还门,收心还照,知能观之心非实,则我执自亡,无漏之方便智自然而朗,故为第五妙门。(六)净门,心无住着,泯然清净,则真明之无漏智因此而发,自然断惑证真,故为第六妙门。六妙门中,前三门属定,后三门属慧,依此定、慧,即可获得真正之菩提。[六妙法门、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

六作 [佛学大词典]
即行、住、坐、卧四威仪加上语、默二者。摩诃止观卷二(大四六·一五下):‘若有诸尘,须舍六受,若无财物,须运六作。’(参阅‘四威仪’1728)
六住 [佛学大词典]
(一)指十住位中之第六位正心住。(参阅‘十住’430)(二)菩萨修行之阶位有六,此六阶位之菩萨所证之位均不退失,故称为住。即:(一)种性住,为十住、十行之位。(二)解行住,为十回向之位。(三)净心住,为初地之位。(四)行道迹住,为第二至第七地之位。(五)决定住,为第八、九地之位。(六)究竟住,为第十地之位。[菩萨地持经卷三](参阅‘六种住’1301)
六位心所 [佛学大词典]
心所乃从属于心王而起之心作用,依其性质,可分类为六种。有大、小乘之别。(一)受小乘有部之教系,俱舍家立四十六心所,分为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不定地法等六位。(1)大地法,指遍一切心品而起者,即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等十种心所。(2)大善地法,指遍一切善心而起者,即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勤等十种心所。(3)大烦恼地法,指遍一切不善、有覆无记等烦恼法而起者,即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等六种心所。(4)大不善地法,指遍不善之心品而起者,即无惭、无愧等二种心所。(5)小烦恼地法,指自体不善及有覆无记,而于一切心品不遍起者,即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种心所。(6)不定地法,指不决定入前五位者,即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等八种心所。列表如下:(二)大乘唯识家立五十一心所,分为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等六种。 (1)遍行心所,指于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一切俱生起之心所,即触、作意、受、想、思等五种心所。(2)别境心所,指于一切性、一切地得起,于境有起有不起之心所,即欲、胜解、念、定、慧等五种心所。(3)善心所,指其性善,唯起于善心品之心所,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种心所。(4)烦恼心所,指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心所。(5)随烦恼心所,指随从根本烦恼而起之心所,即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等二十种心所。 (6)不定心所,指不入于前五位之心所,即悔、眠、寻、伺等四种心所。列表如下:
六忍 [佛学大词典]
相应于菩萨阶位之六种法忍。即:(一)信忍,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悉皆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证,故称信忍。(二)法忍,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虽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忍证,故称法忍。(三)修忍,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融和,于中道中忍可忍证,故称修忍。(四)正忍,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忍证,故称正忍。(五)无垢忍,别教菩萨于等觉位中断除无明惑染,而于自性清净心体忍可忍证,故称无垢忍。(六)一切智忍,别教妙觉果佛,断十二品无明惑尽,遍知一切中道之法,而于此法忍可忍证,故称一切智忍。又智,知之意。十二品,谓十地等觉妙觉所断之惑,各有一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参阅‘忍’2889)
六成就 [佛学大词典]
(一)又作六事成就、六种成就。谓诸经之通序‘如是我闻’等语有六种成就。即:(一)如是,称信成就。即指阿难之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故称信成就。(二)我闻,称闻成就。即阿难自闻。阿难亲闻佛之说法,故称闻成就。(三)一时,称时成就。即指说法之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四)佛,称主成就。即指说法之主。佛系世间与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五)在某处,称处成就。即指说法处。佛于天上、人间、摩揭提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六)与众若干人俱,称众成就。即指闻法之众。菩萨、二乘、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众成就。以上六缘具足而教法兴,故称之为六成就。智顗之法华经文句、吉藏之观无量寿经义疏等,及慧净、智俨、元晓、慧沼、宗密诸师皆用之。另由开合不同,而有五事成就、七事成就等异说,梁代宝亮等之大般涅槃经集解、法云之法华义记、唐朝灌顶之大般涅槃经疏等,以六成就中之佛(主成就)摄属于住处(处成就),而立五成就之说;圆测仁王经疏卷上本则举出真谛所立七事之说,即别立‘我’与‘闻’为二事。此外,法相宗据亲光之佛地经论,将通序分为:(一)总显已闻,(二)说教时,(三)说教主,(四)所化处,(五)所被机。其中,‘如是’与‘我闻’合称总显已闻。‘如是我闻’依经典亦有译作‘我闻如是’、‘闻如是’,然此语置于经首之理由系根据大智度论卷二所载,佛入灭时答阿难之问,命从三世诸佛之法,故经首皆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中’,而后世一般遂解‘我’作阿难之自称。[华严经疏卷三(澄观)、金刚般若经疏卷一、大般涅槃经疏卷一、华严经搜玄记卷一上](二)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菩萨欲成就六度之行所修之六事,称为六事成就。即:(一)供养成就,此为成就檀(施)度。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檀度不得圆满。(二)学戒成就,此为成就戒度。若不长时学戒,则戒度不得圆满。(三)修悲成就,此为成就忍度。修习大悲心以饶益众生,否则忍度不得圆满。(四)勤善成就,此为成就精进。勤修众善,否则精进度不得圆满。(五)离諠成就,此为成就禅定。若在聚落多诤扰心,则禅定不得圆满。(六)乐法成就,此为成就智度。爱乐佛法,遍历诸佛而听法无厌,如海纳流无时盈溢,否则智度不得圆满。
六决定 [佛学大词典]
(一)梵语s!ad!-vidha-niyati-pa^ta。又作六种决定、六事决定。乃菩萨依修六波罗蜜之力量所获得之六种功德。即:(一)财成决定,由布施力必定常得大财成就。(二)生胜决定,由持戒力而得随欲生于殊胜之所。(三)不退决定,由忍辱力而使所修善法,必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由精进力,常时修善,无有间息。(五)定业决定,由禅定力成就众生正定之业,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得无生忍、无分别智而自然住理。[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六]。(二)指六种善决定。地上(初地之位以上)菩萨,依圣智证真顺理有六种善决定,即:(一)观相善决定,菩萨之正智决定观照真如之理,契同一味无杂之相。(二)真实善决定,菩萨之实智出世间,决定离倒惑之过,证理不虚。(三)胜善决定,菩萨之行广大如法界,为一切佛之根本,决定具足胜德。(四)因善决定,菩萨之行因决定能有成果之功能。(五)大善决定,菩萨利他之行决定覆护一切众生界,而无局限。(六)不怯弱善决定,菩萨证果德,入一切诸佛智地,决定而无法惧。华严孔目章卷三说大部分通于十住等之地前(入十地中的初地之前),然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五,则唯通于地上。[十地经论义记卷二、华严经探玄记卷七、卷九、大乘义章卷十二‘六种决定义’、华严五教章卷二]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