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巧方便 [佛学大词典]

据菩萨地持经卷七载,大乘菩萨施用之善巧方便,于内起佛法者有六种,于外成熟众生者有六种,计十二巧方便。内起佛法者,即:(一)菩萨以慈悲心顾念一切众生,于心顾念众生,故称内起佛法。(二)如实了知一切诸行,即厌离有为之心。(三)菩萨求无上菩提之智。(四)依念众生,舍离生死。据大乘义章卷十五所释,菩萨依念众生,欲济拔之,若自我不出生死之苦,则无以能度,故依念众生而舍生死。然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载,菩萨以顾念众生之故,而不舍生死。(五)依如实了知诸行,以无染心轮转于生死。菩萨知生死虚妄无实,故能无染而常处其中。(六)菩萨求佛智精进不退,佛由勤而成就,故起精进。上记内起六方便之中,前三种为本,后三种依前三种以显方便。  外成熟众生者,即:(一)以少善根得无量果,即以少财物施下福田,用此少善回求菩提一切种德,以回向故,使其以少善能得无量果。(二)以少方便起无量善根,又分二种:(1)教众生舍邪归正。(2)教众生舍小归大。(三)予毁坏佛法之众生,除其暴虐,使其生信。(四)使处中众生入佛法,化他使生解。(五)已入佛法之众生令其成就,即使之起行。 (六)根机成熟之众生令得解脱,即化他得果。(参阅‘方便’1435)

十二火 [佛学大词典]
西藏语 me mam-pa-bcu-gn~is。指十二种火法,或指修此十二种火法之本尊。又作十二火天。即密教针对外道所说之四十四种邪护摩不契护摩之真义,故说真实之十二火。即:(一)智火(藏Ye-s/es-me ),为帝释之内证,即表菩提心之慧光烧破无明之义。与息灾法相应。帝释为诸天之王,故以之表具一切如来功德之大日如来智光;本尊为黄色,围绕圆光焰鬘,住正受三昧相,修此法者作方坛观。(二)行满(藏H!dsin-bye),表大悲行。亦与息灾法相应。其形如秋月,身着鲜白衣,右持数珠,左持军持。(三)摩噜多(藏Rlun% ),译为风燥。如风能坏云,表散坏诸障之义,与调伏法相应。端坐黑色半月中,手执帛,如天衣形。(四)卢醯多(藏Dmar-po ),译为赤色,表利慧之义。其形相端坐三角中,右执刀,带微怒。(五)没栗拏(藏Mr!d!a ),表慈悲、智慧和合之意。其形相左半身呈赤色怒形,右半身呈黄色微笑,左执刀,右持金刚杵。(六)忿怒(藏Khro-bo ),摄降伏与息灾。其身烟色甚黑,闭一目如不动尊,火发,开大口作大吼状,出四牙。(七)阇吒罗(藏Itc-ba ),译为温腹。其形具五色,呈极忿怒形。(八)迄洒耶(藏Bran%-ba ),译为费耗。表遣除业障之义。其形相如众多电光聚生,不可瞻视。(九)意生(藏Yid-las-skyes ),表自在之慧。普于法界以善巧之身口意应众生,随意成大佛事。(十)羯罗微(藏H!jig-rten-h!dsin-pa ),译为受食火。表受得三身之果。其形相为手持唵字印。(十一)大日经与大日经疏皆缺其说。(十二)谟贺那(藏Rmugs-byed ),译为悉成。表降伏诸魔,所作已办之义。上记之十二火,除第十一尊之外,其余诸尊之形相皆载于大日经疏卷二十,同卷又举出其中智火、行满与没栗拏等之修法作法。然大日经疏卷六所载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之胎藏外金刚部院左方,仅列此十二火神之名。[大日经护摩品](参阅‘事火外道’3039)
十二月名 [佛学大词典]
指印度十二个月份之名称。印度之一月,系自满月翌日起至次一满月之间。月名之立,即从满月时出现之星宿而设。前半月指自满月至新月之十五日间,称黑分,或作黑月;后半月指新月至满月间之十五日,称白分,或作白月。故印度之一月,相当于我国阴历十六日至次月十五日间。一年有十二个月,分为六节或二行。以春分为岁首,由此至秋分日之运行为北行;秋分至春分日之运行为南行。我国旧有之太阴历,以建寅为岁首,春分以在二月为多,以此月配于印度之第一月。又宿曜经载有关于十二月之卜占。玆将十二月名与十二支、太阳历(阳历)等之关系,列表于前页。(参阅‘历’6227)
十二支 [佛学大词典]
梵语dva^das/a^n%ga。(一)十二支缘起之略称。即十二因缘。(参阅‘十二因缘’337)(二)印度耆那教经典。西元前三世纪于华氏城举行第一次结集时,将筏驮摩那(梵Vardhama^na ,耆那教创始者,尊称为大雄,即尼乾陀若提子)之教义整理而成。其后第十二支散佚,五世纪时在伐拉彼(梵Valabhi )举行第二次结集,将其余十一支加以整理,成为白衣派之文献。天衣派以此十二支不全,复以其派之文献补充之。
十二光 [佛学大词典]
称赞阿弥陀佛光明之十二种名称。即:(一)无量光,谓佛光不可算数。(二) 无边光,有缘无缘无所不照。(三)无碍光,人法皆不能障。(四)无对光,诸菩萨所不能及。(五)焰王光,谓光明自在无可及者。(六)清净光,从佛无贪之善根所现,能除众生贪浊之心。(七)欢喜光,从佛无嗔之善根所生,能除众生之嗔恚心。(八)智慧光,从佛无痴之善根心生起,能除众生无明之心。(九)不断光,光明恒照不绝。(十)难思光,诸二乘等不能测度。(十一)无称光,声闻菩萨等亦难称扬道尽。(十二)超日月光,日夜恒照,超越日月之光。若有众生遇此等光,则身意柔软,欢喜踊跃,而生善心。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经卷上(魏译)、赞阿弥陀佛偈、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
十二光佛 [佛学大词典]
阿弥陀佛成就光明无量之愿,其威神为最尊第一,为赞叹其光明之智体及德用,分立十二种称号。即称: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无量寿经卷上](参阅‘十二光’334)
十二合掌 [佛学大词典]
十二种合掌之形式,与六种拳印同为诸印契之基础,称为印母。乃合两掌所作之十二种印相。下列地、水、火、风、空依次为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之异称。十二合掌即:(一)坚实心合掌,即坚合二掌,两掌间无空虚。(二)虚心合掌,又称空心合掌,即如坚实心合掌,惟两掌间存少许空虚。(三)未敷莲(华)合掌,又称未开莲合掌、如来开莲合掌,其形虚心合掌,而内空稍呈穹隆,似莲华未开形。 (四)初割莲(华)合掌,即二地、二空相着,水、火、风三指稍离,如莲花初开状。(五)显露合掌,即两手并排,二地相着,掌心向上。(六)持水合掌,即两掌并仰,指头稍屈相着,仅二空各拄于二风侧,如掬水状。(七)归命合掌,又称金刚合掌,即十指头相互交叉,右手之五指置于左手五指之上。(八)反叉合掌,即两手背相合,十指相叉。(九)反脊(背)互相着合掌,即仰右手,俯左手,两手背相着。(十)横柱指合掌,即二手仰掌,仅二火相着仰之,余之指头稍开散。(十一)覆手向下合掌,即覆两掌,并二空,仅两火相着。(十二)覆手合掌,即覆两掌,二空并接,十指头皆向外。以上十二种合掌,各皆具有深秘之意义。[大日经疏卷十三]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