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途对三毒 [佛学大词典]

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二谓,火、刀、血三途配嗔、贪、痴三毒。即: (一)火途对嗔忿,众生若无慈悲心,常怀嗔忿,则将感生地狱道,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二)刀途对悭贪,众生若无惠施心,常怀悭贪,则将感生饿鬼道,常受刀杖驱逼等苦。(三)血途对愚痴,众生若无智慧,愚痴不了,则将感生畜生道,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

三途之川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三途河、三濑川、渡河、葬头河。即一般所谓之奈河津。位于通往冥土之途中;相传人死后初七日,必须渡过此处,此处有缓急不同之三濑,即山水濑、江深渊、有桥渡。由于生前所造业之不同而渡不同之濑,此三濑即称三途。于此河畔有一大树,大树名为衣领树,树上住有二鬼,即夺衣婆与悬衣翁,专门夺取死者之衣服而悬挂于衣领树上,由于生前罪过之轻重不同,则树枝下垂之高低弯度亦因之有别。此为十王经所说。然该经被学界推定为伪经,故此说并非印度所固有。
三通力 [佛学大词典]
为华严经疏卷二十所举之三种神通力。即:(一)报得通力,三界诸天皆有五种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虽胜劣不同,俱能变现无碍。此神通乃由果报自然感得,故称报得通力。(二)修得通力,声闻、缘觉、菩萨由修戒定慧,功行成就之时,发得六种神通,变现自在,隐显莫测。此神通由修而得,故称修得通力。(三)变化通力,诸佛菩萨以神通力能作种种变现,乃至现诸身相或胜或劣,现诸国土或净或秽等,故称变化通力。
三术 [佛学大词典]
指天台宗修禅观、去魔障所用之内外三种方法。全称内外三术。谓行者于修毕第八观‘知次位’时,每易为内部之逆缘(强贼)与外部之顺缘(软贼)所扰,致损内德、招名利而自行破败;为防止此顺逆二缘之障,以达于安忍不动之境,遂以内外三术分别对治之。(一)内三术,即以空、假、中三观对治内心所起之慢、见、烦恼等诸魔障。(二)外三术,对治外来之名誉利养诸障亦有三法,即:(1)对于一切名利,不受不着。(2)缩隐己德,露己缺点。(3)遁迹住于万里绝域之地。圆顿行者若用此内外三术,安忍于顺、逆二缘而不倾动,则能成就十乘观中第九之能安忍,策进五品而得六根清净。[摩诃止观卷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四]
三部 [佛学大词典]
密教分胎藏界诸尊为莲华部、金刚部、佛部,分别表示佛之大悲、大智、大定等三德。盖金刚界以‘除障成身、自受法乐’之行相,故转九识而成五智,乃立五部以定尊位;相对于此,胎藏界则以‘化度利生、他受法乐’之行相,开‘大定、大智、大悲’等三门以引摄众生,故立三部之别以赅摄诸尊。若以三部配涅槃三德,则莲华部为法身,金刚部为般若,佛部即解脱。(一)莲华部,众生本具净菩提心清净之j理,此理虽经六道四生之界,流转生死之泥中而不染不垢,犹如莲出污泥,故称莲华部。(二)金刚部,自心之理存有智,此智虽经无数劫而不朽不坏,能破烦恼,其坚固、摧破之二德犹如金刚,故称金刚部。(三)佛部,理智具足,觉道圆满,故称佛部。此三部之部母与部主各异,佛部以金刚佛顶为部主,以虚空眼为部母;莲华部以马头观音为部主,以伴陀罗缚字尼(即白衣观音)为部母;金刚部以金刚手为部主,以忙么鸡为部母。若就中台八叶院而分别三部,则毗卢遮那表示总体,故以之为佛部;四行菩萨表示大悲之德,故以之为莲华部;四佛表示觉智,故以之为金刚部。或以大日如来为佛部,弥陀为莲华部,宝幢为金刚部。或以弥陀为莲华部,释迦为金刚部,宝幢与开敷花摄属佛部。若于第一重中分别三部,则遍知院及五大院摄属佛部,观音院摄属莲华部,金刚手院摄属金刚部。若就整个曼荼罗而分别三部,则中台八叶院、遍知院、释迦院、文殊院、五大院、虚空藏院、苏悉地院摄属佛部,右方之观音院、地藏院摄属莲华部,左方之金刚手院、除盖障院,及周围之外金刚部院摄属金刚部。若以此三部加上宝部、羯磨部,是为五部,金刚界即分五部而立。[苏悉地羯啰经卷上、陀罗尼诸部要目、大日经疏卷五、秘藏记、胎藏界曼荼罗钞卷下](参阅‘五部’1154、‘胎藏界’3935)
三部大法 [佛学大词典]
指金刚界大法、胎藏界大法与苏悉地大法而言。为日本台密特有之说法。东密依金刚顶经与大日经,仅说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大法;台密则除说智差别之金刚顶部与理平等之胎藏部外,又依苏悉地经而说理智不二之苏悉地法,故总为三部大法。
三部秘经 [佛学大词典]
又作真言三部、秘密三部、大日三部。乃密教三部经之略称。即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三部经典,为日本之台密所特重。东密则除去苏悉地经,仅用两部大经。(参阅‘三部经’621)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