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益 [佛学大词典]

指修行有三种得益:(一)又作种熟脱。乃就所化实益之因果始终而分三类,亦即众生始于心田种下佛种,至最后得解脱,可分三阶段,即:(一)下种益,以农夫于田圃播下谷种,比喻佛以成佛得道之种子种入众生心田中,此即与佛法最初之结缘。 (二)调熟益,以种子发芽渐熟比喻众生心田之佛种渐熟。即已入于佛法之行中。(三)解脱益,以谷物成熟可以收割比喻佛种之全部调熟,因圆果满,得解脱自在。[俱舍论卷二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法华文句卷一](参阅‘种熟脱’5873) (二)菩萨因行六波罗蜜,得一切种智成就佛树,以叶、花、果三益利益众生,即:(一) 叶益,众生因菩萨而得离三恶道,是为叶益众生。(二)花益,众生因菩萨而得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处,是为花益众生。 (三)果益,菩萨得一切种智,令众生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众生渐渐以三乘法,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是为果益众生。天台家以此三益分别配于圆教观行即、圆教相似即、圆教分真即。[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八十五、摩诃止观卷七上]

三病 [佛学大词典]
病,梵语vya^dhi。(一) 就病之性质,类分为风、寒、气,或热、风、冷三种,乃世间之三大病。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九载,可以酥对治热病,以油对治风病,以蜜对治冷病。[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二)就病之治不治,类分为易治、难治、不可治,或重病、极重病、不可治病三种。此外,或以难治之三病比喻难化之三机。(一)诽谤大乘者,即不能信受如来之法,于大乘经典妄生谤毁,如世重病,实为难治。(二)五逆罪者,即杀父、弑母、害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如世极重之病,尤为难治。(三)一阐提,即拨无因果、颠倒邪见、不信现在未来业报、不亲善友知识、不听诸佛所说教诫,如世重病,终难治愈。[五分律卷五、显扬大戒论卷一](三)就病之种类,分为业、鬼、四大三种。业病可以善根对治,鬼病以咒药对治,四大病以医药对治。药师如来即以理智教三业而灭此三病。[大藏法数卷十一、乳味钞卷八](四)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九所载之三病:(一)贪病,修不净观可对治。(二)嗔病,修慈悲观可对治。(三)痴病,修因缘观可对治。
三涅槃 [佛学大词典]
三种涅槃。(一)天台宗就体、相、用三方面,用以彰显不生不灭之义所立之三种涅槃。即:(一)性净涅槃,诸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可染即不生,不可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即性净涅槃。(二)圆净涅槃,智极为圆,惑尽为净,智若契理,惑毕竟不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即圆净涅槃。(三)方便净涅槃,智能契理,即照群机。照必垂应,机感即生,此生非生,机缘既尽,应身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即方便净涅槃。以上,依序以三大中之体大、相大、用大,为三身中之法身、报身、应身。[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法华玄义卷五下、十地经论义记卷一末、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二)就小乘、三乘、一乘,涅槃有三种类别:(一)小乘涅槃,有余身智,称为有余涅槃;无余身智,称为无余涅槃。两者均以数灭无为为体。(二)三乘涅槃,凡有五种:(1)智悲相导而无住着,是为无住涅槃。(2)本有故,寂灭故,是为性净涅槃。(3)藉缘修故,称为方便净涅槃。(4)有余应化,未穷尽故,称为有余涅槃。(5)法身无余,顺寂灭故,称为无余涅槃。(三)一乘涅槃,就别教而言,即有十种涅槃,如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华严经孔目章卷四](参阅‘涅槃’4149)
三消伏 [佛学大词典]
消伏三种毒害。即:(一)事消伏,多以散心消伏虎狼、刀剑等之毒害。(二) 行消伏,消伏五住地之行毒。即藏、通二乘及藏、通、别之菩萨等,虽能用三观伏住五住地之烦恼,然与法性隔历,别修有作之行故,对‘所消’之毒害称为行毒,则‘能消’毒害者称为行消伏。(三)理性消伏,依一心三观,消伏无染而染之理性之毒害。依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之说,至心唱念观世音菩萨之名,诵持消伏毒害陀罗尼,依观音之加护,即可消伏三种毒害。[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二、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一](参阅‘理毒性毒’4719)
三真如 [佛学大词典]
诸法之体性真实不变,称为真如。(一)成唯识论依三无性而立此三真如,即:(一)无相真如,谓诸法之体无遍计所执之虚相。(二)无生真如,谓诸法由因缘而生,故不为实生。(三)无性真如,诸法之真体不落言诠,弃绝思虑,故无妄情所执之实性。(二)杂集论所立三真如为:(一)善法真如,谓真如随缘为善法。(二)不善法真如,谓真如随缘为不善法。(三)无记法真如,谓真如随缘为无记法。
三祖寺 [佛学大词典]
又称乾元禅寺、山谷寺。位于安徽天柱山中。传为南朝宝志禅师所创建。后禅宗三祖僧璨游此,扩建寺院,声扬大江南北。隋大业二年(606),三祖立化寺中树下,后人建‘立化亭’纪念之。寺东有宝公洞、锡杖井、卓锡泉。据传,宝公洞为宝志禅师开山时之居处,井、泉乃宝志禅师以锡杖所掘。寺西有石牛古洞,乃宋代黄庭坚之读书处。寺有一塔,名觉寂。开山以来,香客不绝,文人雅士常集。寺壁留有宋代张同之所题‘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洲’之诗2句。今仅存藏经楼和偏房数间。
三秘密身 [佛学大词典]
指字、印、形三种之秘密身。依真言宗之教义,诸尊皆有三种身体: (一)字秘密身,系以文字为体,表佛功德之梵字。复分为二:(1)音声,即对以音声为观境之行者所显现如铃、铎等之美妙音声。(2)色相,即对以色相为观境之行者所显现如月轮中之种子、真言等。(二)印秘密身,系以印为体,表佛之本誓。复分为二:(1)有形之印契,于初发心行者之观境显现有形之印。(2)无形之印,于已达行者之观境显现心内无相。(三)形秘密身,系以形像为体。复分为二:(1)非清净,对初发心之行者所示现之有相非清净之形。(2)清净,对已达之行者所示现之无相清净身。[大日经卷六说本尊三昧品、阿娑缚抄卷八十三圣观音卷、大日经疏卷二十]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