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刹 [佛学大词典]

广请诸方名德高僧为住持,不许徒弟继承之禅宗寺院。又作十方住持刹、十方丛林。

十方念佛 [佛学大词典]
即指行阿弥陀忏法时,供养十方佛菩萨之文。即唱:‘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世自在王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唱诵之初,唱导之师自礼盘(狮子床)起身,取香炉及华筥而立,独唱头句,众僧乃取华筥蹲踞于座前。第二句以下众僧同唱,一揖后行道(绕堂),自第三句以下,每唱至‘南无’即行散花。
十方往生 [佛学大词典]
全称十方随愿往生。即随愿往生十方净土之意。十方净土指:东方之香林刹(入精进佛)、东南方之金林刹(尽精进佛)、南方之乐林刹(不舍乐佛)、西南方之宝林刹(上精进佛)、西方之华林刹(习精进佛)、西北方之金刚刹(一乘度佛)、北方之道林刹(行精进佛)、东北方之青莲华刹(悲精进佛)、下方之水精刹(净命精进佛)、上方之欲林刹(至诚精进佛)。往生十方佛土之法,即愿生者于临终之日洗浴身体,着鲜洁衣,烧众名香,悬缯旛盖,歌咏三宝,读诵尊经。[大灌顶神咒经卷十一、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十方 [佛学大词典]
梵语das/a dis/ah!,巴利语 dasa disa^。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主张十方有无数世界及净土,称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净土、十方刹等。又其中之诸佛及众生,则称为十方诸佛、十方众生。[观佛三昧海经卷四、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十住毗婆沙论卷五除业品]
十方净土 [佛学大词典]
即十方诸佛之净土。又称十方佛刹、十方佛土、十方佛国、十方妙土。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所引宝月童子所问经载,东方有无忧世界,佛名善德如来;南方有欢喜世界,佛名栴檀德;西方有善解世界,佛名无量明;北方有不可动世界,佛名相德;东南有月明世界,佛名无忧德;西南有众相世界,佛名宝施;西北有众音世界,佛名华德;东北有安隐世界,佛名三乘行;下方有广大世界,佛名明德;上方有众月世界,佛名广众德。 灭十方冥经亦载有东方等行如来以下十力十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东方阿■鞞佛以下十方诸佛之名,其他经典亦多举出十方十佛名。然十方诸佛现在出现之说独见于大乘经典,小乘人不信有十方净土。又净土宗于十方净土中,特选西方极乐称扬赞叹之原因,谓弥陀净土乃净土之初门,极乐净土与娑婆此土机缘深厚。[兜沙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观无量寿经义疏(吉藏)、净土论卷中(迦才)](参阅‘十佛’433)
十方普现色身 [佛学大词典]
佛菩萨为利他摄化,乃随十方众生之意业,而普现种种无量之色身。如妙音及观音之三十三身等。正法眼藏都机篇称,应以普现色身得度者,即现普现色身而为说法。(参阅‘普现色身’4993)
十方普觉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北平泰安山(又作寿安山)南麓。因寺中供有卧佛,故俗称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初名兜率寺。元延祐七年(1320)扩建(一说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至顺二年(1331)竣工,改称昭孝寺,后又更名为洪庆寺。明宣德、正统年间重修,改称寿安禅林,同时颁赐大藏经置诸佛殿。成化年间(1465~1487)宪宗敕建舍利塔于寺前(今已无存)。崇祯年间(1628~1644)又改名为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改今名,并制文立碑。寺坐北朝南,由三组平列院落组成。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斋堂、大禅堂、霁月轩、清凉馆、祖堂、行宫院等建筑。卧佛殿所供铜制卧佛,长五公尺余,后立十二尊泥塑之弟子像,意在表诠佛在沙罗双树下涅槃时之情景。卧佛造型浑厚朴实,充分表现元代铸造和雕塑之技巧。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