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妄想 [佛学大词典]

即宗镜录卷七十六所示之八种妄想。八者即:(一)自性妄想,谓执根尘等法各有体性,不相混滥。(二)差别妄想,谓妄计色等有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无对之色。(可见可对色者,即青黄等色,眼可见,亦可对。不可见可对色者,即声香味触四者,虽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身。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意识缘过去所见之境,皆不可见,亦无对碍。)(三)摄受积聚妄想,谓妄计色受想行识五蕴之法,摄持聚集,而成一切众生。(四)我见妄想,谓于五蕴法中,妄计有我。(五)我所妄想,谓于五蕴法中,妄执我身及所受用之物皆为我所。(六)念妄想,谓妄分别可爱之净境而缘念不断。(七)不念妄想,谓妄分别可憎之境,不起缘念。(八)念不念俱相违妄想,谓于念不念爱憎之境,违理分别。[三藏法数卷三十三]

八多罗树 [佛学大词典]
为经典中用来表示极高大之形容词。多罗树为高大之树,故称物之高者为八多罗树,言其有多罗树八倍之高。如法华经分别功德品载,以赤栴坛造诸殿堂,高八多罗树。[玄应音义卷二]
八名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秘密八名陀罗尼经之略称。宋朝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为佛在给孤独园为金刚手菩萨所说,始述受持此陀罗尼者所获之利益;次于最胜持明藏金刚部中说秘密八名,阐明象耳、妙庄严、功德宝海、无动、真实云、可爱色相、焰光、妙色等八名;复说陀罗尼,最后说受持读诵此秘密名及陀罗尼者将不堕地狱,命终时诸佛菩萨现身安慰说法,命终后生于兜率天。玄奘所译之八名普密陀罗尼经一卷为本经之同本异译。
八名三昧 [佛学大词典]
全称八名经三昧。指以弥勒菩萨为本尊,读诵秘密八名陀罗尼经之法会。
八字文殊 [佛学大词典]
又作八字文殊菩萨。指文殊师利菩萨。此尊以亴(om!,唵)、傠(a^ h!,恶)、傐(vi^,尾)、高(ra,罗)、傆(hu^m!,吽)、傡(kha,欠)、傊(ca,者)、傟(rah!,落)等八字为真言,故称八字文殊。以其顶上有八髻,故又称八髻文殊菩萨。于息灾、恶梦等场合修此法。其形像放金色光明,乘狮子王座,右手持智慧剑,左手执青莲花,于莲花台上安立智杵。又此尊之曼荼罗有三重建立及五重建立,称为八字文殊曼荼罗。[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
八字布字 [佛学大词典]
乃大日经阿阇梨真实智品、大日经义释卷十二阿阇梨真实智品所说八字布字之法。八者即:(一)豙(a,阿)字布于心中,乃一切佛部所住处。(二)逘(sa,娑)字置于胸下,乃一切莲华部所住处。(三)傆(hu^m!,吽)字置于眉间,此为一切执金刚所住处。(四)阿字布于腰下,为地轮第一命。(五)釯(va,缚)字布于脐,观想缚同于水轮。(六)高(ra,啰)字布于心,观想同于火轮。(七)吽字置于额,观想同于风轮一切忿怒持明。(八)傡(kha,佉)字置于顶,观想同于空轮。
八色幡 [佛学大词典]
又作礼堂旛、礼堂幢。乃密教灌顶之三昧耶戒场(礼堂)内所悬之幡。瞿醯经卷中奉请供养品(大一八.七六七上):‘其幡竿者,端直及长,各于八方,去处不远,如法安置。东着白幡,东南红幡,正南黑幡,西南烟色幡,西方赤色幡,西北方青色幡,正北黄色幡,东北赤白幡,如是八色,随方而置。’[大日经具缘品]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