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寿量 [佛学大词典]

指法、报、应三身之寿量:(一)法身寿量,法身非色质、非心智,强指法性为身,故其寿量非报得命根、非连持之寿,强指不迁不变为寿,此寿非长量、非短量,无在世及灭度,非实非虚。(二)报身寿量,久修业所得智力,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三)应身寿量,智与体冥合,能起大用,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不等。[妙法莲华经文句卷九下]

三身遍相 [佛学大词典]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以虚空、日光、日影三者比喻法、报、化三身,即:(一)法身如虚空遍,谓法性之身本体周遍,譬如虚空,无有障碍。(二)智身如日光遍,智身即报身。谓究竟始觉之智能遍破无明之暗,显发本有真身,譬如日光,无幽不烛。(三)色身如日影遍,色身即应身。谓究竟始觉之智契于本觉法身之理,则能从体起用,遍应众机,譬如日影,不择高下,随处映现。
三身华梵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三如来。即:(一)法身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梵名Vairocana ,意为遍一切处。法身性相常然,真如平等,身土无碍,遍一切处。(二)报身卢舍那如来,卢舍那,梵名Rocana ,意为净满。报身诸惑净尽,众德悉圆,内以智光照真法界,即自报身;外以身光照应大机,即他报身。(三)应身释迦牟尼如来,释迦牟尼,梵名S/a^kyamuni ,意为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随机普现,说法利生。[妙法莲华经文句卷九下]
三身三德 [佛学大词典]
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二者配列,则法身为法身之德,报身为般若之德,应身为解脱之德。(参阅‘三身’555、‘三德’668)
三车四车 [佛学大词典]
车可载物,比喻佛法化度众生以至涅槃。三车指羊、鹿、牛车,加上大白牛车则为四车。法华经譬喻品有火宅三车之譬喻。(一)羊车,以羊挽车。比喻声闻之人,修四谛行以求出离三界,但欲自度,不顾他人,如羊之奔逸,竟不回顾后群。 (二)鹿车,以鹿挽车。比喻缘觉之人,修十二因缘以求出离三界,略有为他之心,如鹿之驰走,能回顾后群。(三)牛车,以牛挽车。比喻三藏教菩萨之人,修六度行,但欲度人出于三界,而不欲自出,如牛之荷负,安忍普运一切。另以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古来有关三车四车之解释有二大派,其一,将表示菩萨乘之牛车与表示佛乘之大白牛车视为同一者,有三论宗、法相宗,称为三乘家、三车家。另一派在牛车之外,别立大白牛车者,有天台宗、华严宗,称为一乘家或四车家。[法华经玄赞卷四本、华严五教章卷一、五教章通路记卷三、卷四]
三邪行 [佛学大词典]
(一)俱舍论卷十七于色业(即身、语业),别立如下三种邪行:(一)邪语,由嗔、痴所生之语业。(二)邪业,由嗔、痴所生之身业。(三)邪命,由贪欲所生之身、语二业。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六(大二七·六○五中):‘云何邪命难可净除?谓有二法难除难舍,即在家者邪见,及出家者邪命。诸在家人虽极聪慧,受持五戒,若苦所逼,则以种种香花饮食祠祷天神。诸出家人虽极聪慧,受持具戒,资身命缘系属他故,见施主时,便整威仪,现亲善相,是故别说邪命、正命。’(二)成实论卷七立三种违背正道之业行,即:(一)身邪行,(二)口邪行,(三)意邪行。成实论卷七邪行品(大三二·二九五下):‘身所造恶,名身邪行。是邪行有二种:一十不善道所摄,如杀、盗、邪淫。二不摄,如鞭杖、系缚、自淫妻等,及不善道前后恶业(中略)。口所造恶业,名口邪行,是中亦有二种,若人决定问时,现前诳他,是不善道所摄。余名不摄,贪、恚、邪见等是意邪行。’[大乘义章卷七]
三事人胜诸天 [佛学大词典]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载,人道胜于天道者有三,即:(一)能勇猛,诸天耽嗜欲乐,不复进修;人虽不见当来之果,而能修诸苦行,精进不怠,勇猛胜于诸天。(二) 能忆念,诸天耽嗜欲乐,慧性常惛;人能忆记曩久所作所说之事,了了分明,悉无忘失,忆念胜于诸天。(三)能梵行,诸天耽嗜欲乐,不复增修善业;人初发心时,能种殊胜善根,受持戒律,行业清净,梵行胜于诸天。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