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 [佛学大词典]

梵名Hi^naya^naBuddhism 。原指部派佛教。西元前后,以救度众生为宗旨之大乘佛教兴起后,大乘佛教徒认为部派佛教仅系以个人修行为目的,乃贬之为低劣之教法,故称之为小乘佛教。惟现代世界各佛教团体均改称为上座部佛教(巴Thera-va^da-buddhism )。 自佛陀教化至入灭之四十五年中,其间教徒所应遵行之基本教法与戒律制度,大体上已经确立。然佛陀入灭百余年,小乘佛教先因律学,后因义学主张之不同而分裂成保守(上座)、革新(大众)两大部派,至佛陀入灭三百年顷,此二大部派复分裂为二十个部派,每一部派均是以烦琐、形式、学问体系之阿毗达磨(梵Abhidharma )论书为中心之比丘教团。 我国华严宗曾就教理之深浅,将二十个部派类分为下列六宗:(一)法我俱有宗(主张法、我皆为实在),如犊子部。(二)法有我无宗(否定人我,仅承认法为实在),如说一切有部、上座部。(三)法无去来宗(主张惟有现在之法为实在),如大众部。(四)现通假实宗(主张在现在之法中,有实在之五蕴与假存之十二处、十八界),如说假部。(五)俗妄真实宗(主张在五蕴之中,只有出世间法为实在,世俗之法乃虚妄),如说出世部。(六)诸法但名宗(主张并无所谓之实在,一切皆为虚妄假名现象而已),如一说部。(参阅‘小乘’925、‘部派佛教’4814)

小乘四门 [佛学大词典]
天台宗将小乘判为四门,即:(一)有门,如毗昙所说;主张观因缘生灭之有,破除十六知见等,以了见偏真之理而得道。(二)空门,如成实论所说;主张以因缘假实生灭入空之法破除假实之惑,以了见空理而得道。(三)亦有亦空门,如昆勒论所说;主张观因缘生灭之亦有亦空以破除有无相对之偏执,而入于第一义谛。(四)非有非空门,如迦旃延经或车匿所用之法等;主张观因缘生灭之非有非空以破除有无两立之邪执,而发起无漏真智。
小乘三宝 [佛学大词典]
据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小乘之三宝即:(一)小乘佛宝,指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身所示现之丈六紫金相。盖如来以此相应声闻、缘觉、人、天等各类根机,故称小乘佛宝。(二)小乘法宝,指阿含等经。盖如来为声闻说四谛教,为缘觉说十二因缘教,令其依之而修,超凡入圣,故称阿含等经为小乘法宝。(三)小乘僧宝,即依四谛、十二因缘修,而断见思惑,证真空理,成声闻四向四果及缘觉之僧,称为小乘僧宝。
小乘三藏 [佛学大词典]
经律论三藏通常有大小乘之别,据大智度论卷一○○之说,小乘三藏即:(一)小乘经藏,指四部之阿含经等,唯谈真空寂灭之理,诠示声闻、缘觉修行证果之法。(二)小乘律藏,指四分、五分、十诵律等,为小乘(声闻、缘觉)人所持之戒。(三)小乘论藏,俱舍、六足、发智论等,抉择诠辩小乘声闻、缘觉修证之法。此三藏之根本皆为佛说,于佛入灭时分部帙而结集者。佛所说之大乘,义理之分际远异于小乘,故于别处结集之,单名摩诃衍藏,以相对于小乘之三藏。[法华经安乐行品](参阅‘大乘三藏’811)
小乘戒 [佛学大词典]
又作小戒、声闻戒。指小乘律所制之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亦即四分、十诵等戒律,如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对梵网经等十重四十八轻戒之大乘戒而言,四分律等所制之五、八、十、具足戒等,称为小乘戒。分别功德论卷二(大二五·三六中):‘声闻家戒,喻若膝上花,动则解散;大士戒者,喻若头插花,行止不动。何者?小乘捡形,动则越仪;大士领心,不拘外轨也。大小范异故,以形心为殊。’[显扬大戒论卷一、菩萨戒义疏卷上、历代三宝纪卷十五](参阅‘戒’2896)
小乘律 [佛学大词典]
属小乘之律藏。又作小乘毗尼、声闻律藏。即四分律等诸律;相对于梵网经、菩萨地持经等之大乘律。盖小乘律自古有五部之律,即昙无德部之四分律、萨婆多部之十诵律、弥沙塞部之五分律、迦叶遗部之解脱律、摩诃僧祇部之摩诃僧祇律。其中,除迦叶遗部所传之广律外,其余皆系东晋以后所传译。然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载,玄奘赍送上座部经律论十四部、大众部经律论十五部等,则除上述五部外,上座部等亦传诸部之律。隋代以后之经录,于‘律部’中,大多分为大小乘之别,法经之众经目录卷五列举六十四部三八二卷小乘律之名,开元释教录卷二十列举五十四部四四六卷,缩刷大藏经列举七十一部四九六卷。[历代三宝纪卷十四、卷十五、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大明三藏圣教目录、隋书经籍志第三十](参阅‘五部律’1157)
小乘偏渐戒 [佛学大词典]
指小乘戒为偏渐,而非如大乘戒之圆顿。盖小乘之戒,功德不圆满,故为偏;非顿成佛之法,故为渐。(参阅‘小乘戒’936、‘戒’2896)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