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相 [佛学大词典]

大乘起信论疏卷中载,吾人从生至死之一期生命中,受报之相有四,称大四相。即:(一)生相,指一念托胎,十月满足,而生此身,称为生相。(二)住相,既出胎已,住于世间,称为住相。(三)异相,年少时颜红体润,年老则发白面皱,称为异相。(四)灭相,业尽命终,身亦坏灭,称为灭相。

大史 [佛学大词典]
巴利名Maha^vam!sa 。相传为五世纪末大名(巴Maha^na^ma )所编纂。又作大王统史。有三种编订本:(一)与小史合编,全书分四部分。(二)与小史之部分合编,全书分两部分。(三)由德国学者威廉盖格尔(Wilhelm Geiger, 1856~1943)编订,伦敦巴利语圣典学会(P.T.S.)出版。其后,日本学者立花俊道所译大王统史,系以锡兰政府印刷局印行之Maha^vam!sa T!ika^(1895)之本文为底本,参照威廉盖格尔校订之 P.T.S. 刊行罗马字本,今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六十册。系以佛教为中心记述锡兰之历史,与‘岛史’(巴Di^pavam!sa )同为现存之王统编年史诗,均以巴利文写成,惟其叙述较岛史严谨。凡三十七章,载录始自锡兰上古,迄摩诃斯那王(巴Maha^sena, 334~362)之世,可视为锡兰正统保守佛教之大寺派(巴Maha^viha^ra )所传之佛教史。但自毗阇耶王(巴Vijaya )入岛至天爱帝须王(巴Deva^nam!piya-Tissa, 250 B.C.~210 B.C.)诸王间年代有过长之不当。虽全书之叙述未必皆为正确,然于史籍甚鲜之当时仍为宝贵之资料。八、九世纪间,大史注(巴Vam!satthappaka^sini^ )问世。至十三世纪,达摩奇提长老(巴Dhammakitti )为作续补,自第三十七章第五十一偈至第七十九章,记载始自吉祥云色王(巴Siri-Meghavan!n!a, 362~409),以迄室利毗迦罗摩王狮子(巴Siri-Vikkama-ra^ja-si^ha, 1798~1815)遭英人放逐、废统之编年史。现行本缺四十、四十三两章,诗句总数六二三五。其后再经数人续补至第一○一章第二十九偈。从达摩奇提以下续篇之部,即称小史(巴Cu^l!avam!sa ),又作小王统史,以别于大史之称。今有英译、日译本。[M. Winternitz: Geschichteder indischen Literatur, Bd. Ⅱ;W. Geiger: Di^pavam!sa und Maha^vam!sa und die geschichtlicheU|berlicferung in Ceylon( Z.D.M.G. 1909); R. Lanman: Pa^li Booktitles and their brief designations ]
大叫唤地狱 [佛学大词典]
大叫唤,梵名Maha^ -raurava ,巴利名Dhu^ma-roruva 。又作大号叫地狱、大叫地狱、大唤地狱、噭嚾地狱。八热地狱之一。狱中罪人痛苦不堪而大号叫,故称大叫唤地狱。据正法念处经卷八载,此地狱有吼吼、受苦无有数量、受坚苦恼不可忍耐、随意压、一切闇、人间烟、如飞虫堕、死活等、异异转、唐悕望、双逼恼、迭相压、金刚嘴乌、火鬘、受锋苦、受无边苦、血髓食、十一炎等十八受苦处;同卷又载,凡乐行杀生、偷盗、邪行、饮酒、妄语者,命终后必堕此地狱。[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大楼炭经卷二、起世经卷三、大智度论卷十六、立世阿毗昙论卷八](参阅‘八热地狱’311)
大仙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台湾台南县白河镇,为台湾古刹。清康熙四十年(1701),由参彻创建。民国四年(1915),廖炭与德融改建大雄宝殿。台湾光复后,开参住持,传戒弘法,建有圆通宝殿,香火极盛,为佛教胜地之一。
大本 [佛学大词典]
指无量寿经。天台宗将净土三经中之无量寿经称为大本,而将阿弥陀经称为小本。(参阅‘无量寿经’5119)
大正大学 [佛学大词典]
位于日本东京之佛教大学。于大正十五年(1926),由佛教各宗大学联合创设。内设佛教学部(学院)与文学部,并有大学院(研究所)。佛教学部设有佛教学科,分专攻佛教学、天台宗、真言宗、净土宗、梵文学等五个研究室。文学部有哲学、文学、史学、社会学等四学科。其中,哲学科复分西洋哲学、中国学(旧东洋哲学)、宗教学等三个研究室,史学科有日本史学研究室,文学科有国文(日文)学、英美文学二研究室,社会学科则有社会学、社会事业二研究室。大学院则有硕士、博士两种课程。图书馆之藏书有数十万册之多。
大正觉寺 [佛学大词典]
座落于北平西直门外。原称真觉寺,俗称五塔寺。明永乐间(1403~ 1424),班迪达(梵Pan!d!ita )来朝,进献金佛五尊、金刚宝座规式,成祖封之为大国师,赐与金印,并建此寺令住。宪宗成化九年(1473),依照班迪达所献金刚宝座规式为准,建造中印度式之塔,称为大正觉塔,或金刚宝座塔。全寺由五座宝塔所组成,故称五塔寺。清末义和团事变(1900)时,寺宇多遭烧毁,民国十六年(1927 )复为军阀盗卖,损失甚重,今仅存塔而已。塔全部为白色大理石所造,下设五层方台,方台绕以扶栏,筑有基坛。此五塔之式样与十四世纪初缅甸佛教徒补修之佛陀伽耶大塔大致相同,但中央之塔显著较低,呈现迥异之景观。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