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 [佛学大词典]

(一)又作五种姓、五种种性、五种乘姓、五乘种性。亦有将‘姓’写作‘性’者。 法相宗认为,众生先天具足五种不同之性质与素性,系由阿赖耶识中之本有种子所决定,乃无法改变者,故立五姓各别之说。五姓(五性)即:(一)菩萨定姓(定姓菩萨),(二)独觉定姓(定性缘觉),(三)声闻定姓(定性声闻),(四)三乘不定姓(不定种性),(五)无姓有情(无种性)等五者。其中,前三者可决定能成佛果、辟支佛果或阿罗汉果等。第二及第三则合称定性二乘。第四是并具菩萨及独觉、声闻三类之本有种子,而先作二乘修行,复转向大乘得佛果。若其果未决定者,即有:(1)三乘,(2)菩萨、独觉,(3)菩萨、声闻,(4)独觉、声闻等四种类别。第五是永远沈于迷界,无法离苦,仅能修五戒、十善之善因而生于人天者。如右表示。 以上五姓各别为根据楞伽经卷二及解深密经卷二之所说,故或谓法华经中‘一切众生悉皆成佛’之说,乃系勉励不定性众生转入大乘之方便法门而已。(参阅‘一阐提’85、‘五种性’1179) (二)指佛五姓。据释氏要览载,瞿昙、甘蔗、释迦、日种、舍夷,列为五姓,称为佛五姓。释迦因是甘蔗王之四子而立姓,但实出自瞿昙。瞿昙、释迦称虽有异,姓即是一。舍夷、释迦二姓出自甘蔗,甘蔗出自瞿昙,皆为刹帝利王之一姓,故本末相分,源流一致。(参阅‘甘蔗王’2051、‘瞿昙’6580)

五奇特梦 [佛学大词典]
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载,世尊于往昔因位中,在山中修道,号善慧比丘,得五种奇特梦,遂走访普光如来,请为其解说所梦之相。即:(一)梦卧大海,表示世尊之身现居于生死海中,尚未到彼岸,未证涅槃。(二)梦枕须弥,表示世尊已出生死海,登于彼岸,将证涅槃。(三)梦海中一切众生入于身内,表示世尊当于尘劳海中,为诸众生作归依处,济度有情,超于彼岸。(四)梦手执日,表示世尊以智慧光明普照法界,开导昏迷归正觉路。(五)梦手执月,表示世尊以方便之智,入于生死尘劳界内,用清凉法化导众生,令离热恼。
五周因果 [佛学大词典]
又作华严五周因果。据华严经疏卷三、卷四将华严一经(八十华严)所诠之义理,分为五周之因果,即:(一)所信因果,谓于华严第一会菩提场宣说如来依正之果报法门,是为一周。自第一卷至第十一卷,共六品,前五品彰显遮那之果德,后一品阐明佛之本因,以其令人生信心而乐受,故称所信因果。(二)差别因果,又作修正因果、生解因果。谓于第二会普光明殿至第七会重会于普光明殿中,宣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差别因果之法门,是为一周。自十二卷至四十八卷,共二十九品,前二十六品辩五十一位之差别之因,后三品明佛之三德差别之果相,故称差别因果。(三)平等因果,又作修显因果、出现因果。谓于第七重会普光明殿中,宣说平等因果,是为一周。自第四十九卷至第五十二卷,共二品,前普贤行品辩普贤平等之圆因,后如来出现品明遮那平等之满果,因果融摄,平等不二,故称平等因果。(四)成行因果,又作出世因果。谓于第八会重会于普光明殿中,宣说成行因果,远离世间法,是为一周。自第五十三卷至第五十九卷,共一品,初明五位之因行,后示八相作佛之大用果相,故称成行因果。(五)证入因果,谓于第九会逝多林中,宣说证入法界妙门,是为一周。自第六十卷至第八十卷,共一品,初明佛果自在之大用,后显菩萨起用之修因,因果二门俱时证入,故称证入因果。以上之五周因果总归于第五证入因果,即从最初所信因果以至第四成行因果,是欲令行者深信遮那之果德,详解六位之因果,乃至依此而实践修行,总此而为证入法界之唯一途径。又法藏之华严探玄记立‘教起因缘分’等五分以总别华严一经,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五周乃就义理加以区分,五分则就经文而别之。[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八、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七、大藏法数卷二十六](参阅‘大方广佛华严经’758)
五味禅 [佛学大词典]
五味交杂之禅。‘一味禅’之对称。又称五禅、五类禅。乃相对祖师一味之禅,斥责五种交杂之如来禅之意。圭峰宗密于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中分别一切禅为五种,谓禅有浅深,阶级殊等,其中:(一)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称为外道禅。(二)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称为凡夫禅。(三)悟我空(人空)偏真之理而修者,称为小乘禅。(四)悟我、法二空所显之真理而修者,称为大乘禅。(五)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本自具足无漏之智性,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称为最上乘禅,又称如来清净禅、一行三昧、真如三昧,为一切三昧之根本,即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即将达磨所传之禅称为如来最上乘禅,以简别四禅八定大小诸禅之意。盖宗密原主张教禅一致,以教内所说之一行三昧为根本王三昧,即是佛祖所传之真实禅,然禅门之徒贬之为五味交杂之如来禅,与一味清净之祖师禅迥异。[景德传灯录卷十三、联灯会要卷四、卷七、古尊宿语录卷三、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一、五灯严统卷三、五灯全书卷五]
五宗 [佛学大词典]
(一)大乘之五宗,即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律宗。(二)禅宗之五宗,即由南宗所出之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齐护身寺自轨法师所立之五宗,即因缘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实宗、法界宗。
五宗原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又作五宗源、五宗元。明代汉月法藏撰。崇祯元年(1538)刊行。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密云圆悟之法嗣汉月法藏由于反对曹洞宗抹杀五家宗旨,仅单传释迦拈花一事,故评之为室中密授之死法,乃强调自威音王以来,无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符印,为纠正曹洞宗之误而着此书。书成之后,其法弟木陈道忞著「五宗辟’,呵骂汉月。其门人潭吉弘忍则撰‘五宗救’非难木陈,极力为师辩护。此外,汉月之师密云圆悟,斥其为名利之徒,撰‘辟妄救略说’十卷。清雍正帝亦著「拣魔辨异录’,破斥潭吉之五宗救。故五宗原遂成为卷起师徒法眷间论争之书,可见明代禅风之一斑。其内容有临济宗、两脉合宗其来有据、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曹洞宗、总结、传衣法注等八章,并附录济宗颂语。
五宗教 [佛学大词典]
又作五教。即五种宗旨,乃判教之名。系齐护身寺自轨所立之佛教教义之分类,即将诸经论之说法、主旨分为五种:(一)因缘宗,以六因四缘之理,破外道邪因、无因等之误说;指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等。(二)假名宗,一切有为法均属因缘所生之假相,无实体而以假名存在;指经量部、说假部、成实论等。(三)不真宗,一切诸法本为虚幻而无实体,此即为‘空’,然众生执着于现实,故须以空之理否定之;指般若经、三论等。(四)真宗,肯定‘即空即有’之真理乃永远不变(法界常住)、普遍于一切之上(悉有佛性);指涅槃经等。(五)法界宗,宇宙之事事物物悉为真实之互化同融,自由自在,相互无碍;指华严经而言。[法华玄义卷十上、法华玄义释签卷十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五教章卷一、四教义卷一]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