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疆梁接 [佛学大词典]

三国时代之译经三藏。西域人。疆梁接为梵名,译作正无畏。又作枝□。曹魏甘露元年(256),译法华三昧经于交州,凡六卷,今已失传。然据出三藏记集卷四载,此经实为正法华经之别名。又其译经之年代,有说为吴之五凤二年(255)者。其生卒年不详。[法华游意、开元释教录卷二、历代三宝纪卷五]

支曜 [佛学大词典]
东汉译经僧。西域人。博达典籍,妙解幽微。于汉灵帝中平二年(185)抵洛阳,先后译出成具光明定意经等大小乘经十部十一卷。现存成具光明定意经、阿那律八念经、马有三相经、马有八态譬人经、小道地经等各一卷。[梁高僧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一、大唐内典录卷一]
支谦 [佛学大词典]
为三国吴之译经家。三世纪末大月氏人。字恭明。初随族人迁至东土,寄居河南。通晓六国语言,并从支娄迦谶之弟子支亮受业,饱览群籍,时人呼之为智囊,而与支娄迦谶、支亮并称为‘三支’。后避乱入吴,颇受吴王孙权之礼遇,并尊为博士,以辅导太子孙亮。吴黄武元年至建兴年中(222~253),凡三十余年间,致力于佛典汉译工作,译出维摩诘经、太子瑞应本起经、大明度经等诸经。其所译经典部数异说颇多,如梁高僧传卷一载为四十九部,历代三宝纪卷五载为一二九部等。所译经书辞旨雅驯,为时所称。此外,又依无量寿经及中本起经,制作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并注解了本生死经。至太子即位(252),师遂隐遁入穹隘(隆)山,从竺法兰净持佛戒,潜心禅寂,公卿士大夫每多入山归依者。晚年病终,世寿六十。其生卒年不详。[出三藏记集卷七、卷十三、法经录卷一、大唐内典录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二]
支昙籥 [佛学大词典]
东晋僧。月氏人。生卒年不详。寓居建业,少年出家,栖止于吴之虎丘山。戒行清卓,众所钦服。东晋孝武帝初,敕请人建初寺,为帝授五戒,帝以师礼敬之。师特禀妙声,善于转读,尝梦天神授其声法,觉而裁制新声,成六言梵呗,为后学所法。世寿八十一。
文 [佛学大词典]
梵语vyan~jana。音译便膳那。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字,为名与句之所依。据俱舍论卷五、俱舍论光记卷五载,文为字(梵aks!ara ,音译恶刹罗)之同义词,具有‘能彰显’之义,或显名、句,或显义。即■(a)、阿(a^)、壹(i)、伊(i^)等字称为文,其体无诠表,但为名、句二者所依,摄于不相应行,与我国之书法文字不同。乃为彰显本有之■、阿等字而制作纸上书分,非为彰显纸上书分之文字而制作诸字,故诸字非为书分之名。文有三种,说一字时称为‘文’,说二字时称为‘文身’,说三字或四字则称‘多文身’。小乘说一切有部主张文别有自体,经部及唯识家则认为文仅为名、句之所依,故离声即别无自体,而视其为分位假立之法。[大毗婆沙论卷十四、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成唯识论卷二、大乘义章卷二](参阅‘名’2254)
文才 [佛学大词典]
(一)(1241~1302)元代僧。俗姓杨。字仲华。博通古今坟典史籍,尤精性理之学。壮年出家,遍游讲肆,专究华严。曾隐于成纪,筑室植松,人称松堂和尚。后奉敕领洛阳白马寺,声誉日隆。成宗时,受帝师迦罗斯巴之推举,为大万圣佑国寺开山第一世,赐号‘真觉国师’。大德六年示寂,世寿六十二。著有肇论新疏三卷、肇论新疏游刃三卷、惠灯集二卷传世。[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五、大明高僧传卷二](二)(1273~1352)元代曹洞宗僧。平阳府(山西)临汾人,俗姓姚。号淳拙。从福岩普公受业,初阅证道歌欣然有省,谒还源福遇,呈所解,得其印可。于龙门阅藏经三年,泰定元年(1324)住少林寺,五年退隐香严寺,诠释佛典。至正五年(1345)再住少林寺,建立钟楼等。于十二年四月示寂,世寿八十。[续指月录卷十一、五灯全书卷六十一、续灯存稿卷十一]
文化财保护法 [佛学大词典]
日本为保存及应用各种文化资产所制定之法律。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五月公布,法律第二一四号。内容包括:(一)总则。(二)文化财保护委员会。(三) 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民俗资料。(四)埋藏文化财。(五)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六)补则。(七)罚则、附则。其有关之律令条文亦包含古社寺保存之规定。此法律类似我国之文化资产保护法。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