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色法 [佛学大词典]

总括诸法为十二处,摄属于法处而为意处之所对者有五,称为五种色法。即: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定所生自在色。(参阅‘法处所摄色’3389)

五种布施 [佛学大词典]
依布施之对象分有五种。即:(一)施远来者,(二)施远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饥饿者,(五)施智法人。[诸经要集卷十一]
五种比量 [佛学大词典]
五种推理之方法。即:(一)相比量,就所见而推理其他,如见烟则推知有火。(二)体比量,由此一体性而推知彼之体性,即由一部之体而推理全部,如以现在比类过去、未来。(三)业比量,由活动、作用而推理其主体,如见动物迹印宽长而推知是象,由身曳地行,比知是蛇。(四)法比量,由相属着法,以一部之事而推理其他之真理,如见生故知有死。(五)因果比量,见因而推理其结果,反之亦然。如见物行,知其必有所至。[显扬圣教论卷十一]
五种天 [佛学大词典]
指世间天、生天、净天、义天、第一义天五种。(一)世间天,指人中之王假名为天,如称天子。(二)生天,指众生可生之天处,如四王天乃至非想天。(三)净天,即预流果至辟支佛等诸圣者。(四)义天,指能悟解大乘深义之十住以上之菩萨。(五)第一义天,即佛及佛所证得之涅槃。[北本涅槃经卷十八、卷二十二]
五种行 [佛学大词典]
(一)为法华经卷四法师品所说五种法师之行。谓于经文能:(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法华文句卷八上](参阅‘五种法师’1181)(二)往生净土所须修之五种正行。即:(一)读诵正行,(二)观察正行,(三)礼拜正行,(四)称名正行,(五)赞叹供养正行。[观经疏散善义](参阅‘五正行’1074)
五种言说 [佛学大词典]
言说之相有五种类别。即:(一)相言说,执着色等诸相而生之言说。(二) 梦言说,依梦中所现虚妄境界不实而生之言说。(三)执着言说,以念过去之所闻所作而生之言说。(四)无始言说,无始以来执着戏论,依烦恼种子熏习而生之言说。(五)如义言说,如义而生,诠旨无殊之言说。此五种言说中,前四者乃由虚妄而说,故不得谈真;后一言说则为实说,故得谈真理。马鸣菩萨依据前四种,谓真如为离言说相。[释摩诃衍论卷二、辩显密二教论卷上]
五种念诵 [佛学大词典]
念诵之法可分五种。一般经轨多列举四种念诵之说,仅秘藏记与金刚界对受记举出五种念诵之名。(一)秘藏记之五种:(一)莲华念诵,即诵声仅闻于自耳之念诵;系用于莲华部之念诵。(二)金刚念诵,即唇齿相合,小动舌端之默诵;系用于金刚部之念诵。(三)三摩地念诵,不动舌,仅于心中念诵;系用于佛部之念诵。(四)声生念诵,又作生念诵,即于心莲华之上观想商佉(梵s/an%kha ,意译白贝),复观想自商佉出妙音声,犹如振铃响声,随声而诵;系用于羯磨部之念诵。(五)光明念诵,又作光念诵,即念想口出光明,遍照法界而持诵;系用于宝部之念诵。(二)对受记之五种,即声、金刚、三摩地、真实(又作实相)、忿怒等五种念诵。前四种与金刚界法之音声、金刚、三摩地、真实等四种念诵同;忿怒念诵即内住悲心,外现威猛,颦眉顾视,嗔怒厉声而持诵,与降魔念诵同。[金刚界大法对受记卷八](参阅‘四种念诵’1805)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