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化土 [佛学大词典]

日本真宗所立二土之一。方便,乃对应于真实而言;化土,乃对应于真佛土而言。为摄引以自力修诸行及行念佛而愿求净土者,弥陀如来乃权现此一净土,使彼等得以往生。然此净土非真实之报土,故称方便;此净土系以化身佛为教主,非真实报身佛所居之土,故称化土。盖日本真宗主张,信乐阿弥陀佛之他力本愿者,则能直接往生真实报土而证得佛果;若不能信乐弥陀本愿,而以自力或修诸善,并回向其功德者,可往生方便化土;此因生前存有疑惑,故不能入真实报土,例如观无量寿经中十三观所观之净土及九品土皆属之。[阿弥陀经、愚秃钞卷上、显净土真实教行证文类卷六本](参阅‘化土’1322)

方便二种相 [佛学大词典]
谓诸菩萨为救渡众生所示现之二种善巧方便。据地藏十轮经卷十所载,即:(一)世间方便,谓诸菩萨或为自利,或为利他,所示现之善巧方便,以此之方便,因有所得、有所执着,故称世间方便。(二)出世间方便,谓诸菩萨仅为利他不为自利,所示现之善巧方便,以此之方便,因无所得、无所执着,故称出世间方便。
方便 [佛学大词典]
梵语upa^ya,巴利语同。音译作沤波耶。十波罗蜜之一。又作善权、变谋。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诸经论中常用此一名词,归纳之,其意义可分为下列四种,即:(一)对真实法而言,为诱引众生入于真实法而权设之法门。故称为权假方便、善巧方便。即佛菩萨应众生之根机,而用种种方法施予化益。(二)对般若之实智而言,据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举出,般若者,达如之慧;方便者,通权之智。以权智观照于平等实智所现之差别。(三)权实二智皆系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而尽己身心所示化之法门。(四)为证悟真理而修之加行。慧远之大乘义章卷十五之十二巧方便义、窥基之法华玄赞卷三等,举出四种方便,即:(一)进趣方便,如见道前之七方便等,即趣向菩提之准备(加行),亦即加行道。 (二)权巧方便,如二智中之方便智等,以实无三乘之法门,而为应物权现之。(三)施造方便(即施为方便),如十波罗蜜中之方便波罗蜜等,即为达成理想目的所作的善巧之事。(四)集成方便,如十地经论之六相说,诸法同体巧相集成,即诸法之本质均同,一中即具一切,一切之中亦成于一,彼此巧妙地相集互立。上述之加行道,旧译方便道,即见道位之加功用行;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载,所谓加行,乃为别于佛之善巧方便,而显二者之差异。此外,加行道单配于四善根。权巧方便,指佛以方便智施设三乘法门等;此方便智又称权智,即佛为引导众生,而施以筹谋假设之智。权巧方便与施造方便二者,皆属佛之善巧方便。善巧方便以四智中之‘成所作智’为体,又称方便善巧、善权方便、善方便、巧方便、权方便、胜方便、善巧、善权、巧便等。所有教说,自其宣讲之观点而言,一切无非是方便施设,然其中有直接阐释菩提本身,表其真实之意图者,称为真实教;基于此,为使导入真实,而因应众生显示种种方法者,称为方便教(方便假门、权门),其方便称为化前方便、权假方便等;对此,他种方便则称为异方便;觉佛果后之方便,称为果后方便。此外,相对于法报称为‘果极法身’者,有应化称为‘方便法身’之用语;相对于真实之因行所酬之土称为‘实报土’者,有修方便道所感之土称为‘方便有余土’之用语;相对于般若称为‘实智’者,有利他之化用称为‘方便智’之用语;相对于一乘称为‘正乘’者,有三乘称为‘方便乘’之用语。施造方便,指十波罗蜜中之方便波罗蜜(梵upa^ya -kaus/alya ,音译沤和拘舍罗)。即菩萨于一切所为作善巧修习。据大乘义章卷十五,将施造方便分为三种,即:(一) 教道方便,谓于世之所行巧能修习。(二)证道方便,谓能舍情相而证入实际。(三)不住方便,谓不执着于空有、染净、自他等相对差别之见解。同书又举出,菩萨地持经之十二巧方便,即属上述教道方便之说。据菩萨地持经卷七载,菩萨之十二巧方便,分为起内佛法(即向内修证佛法)之六方便,及外成众生(即向外教导众生)之六方便。起内佛法之六方便,即:(一)悲心顾念一切众生。(二)于生死、有为法等诸行,如实了知而生厌离之心。(三)求无上菩提之智。(四)依念众生,舍离生死。据大乘义章卷十五所释,菩萨依念众生欲济拔之,若自我不出生死之苦,则无以能度,故依念众生而舍生死。然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载,菩萨以顾恋众生之故,而不舍生死。(五)以无染心安住于生死之轮转,了知生死虚妄无实,故能无染而常处其中。(六)依求佛智之心而炽然精进。菩萨以上述之前三行为本,后三行则为菩萨依前三行而显示之方便。外成众生之六方便,即:(一)教众生以少善回求菩提一切种德,以回向故,令众生以微少善根而得无量果。(二)教众生舍邪归正、舍小归大,而以如此之微少方便,令众生起无量善。(三)令坏法之众生除其暴虐,度化之,令生信心。(四)令处中众生(无信者)生解,而导入佛教正信。(五)令已入众生(已信者)起行,而使其成就。(六)令已熟众生(已发菩提心者)得解脱而证果。上述之前二种化他之行为‘起行善巧’,后四种化他之行为‘摄人善巧’。就后四种中另有六种巧方便行,能令众生怀持佛法破除敝害而得解脱,即:(一)随顺方便,因应众生之性质根机,次第教导,令其悟入。(二)立要方便,众生有求时,即以利益为誓约而令其修善。(三)报恩方便,菩萨先施恩于众生,若众生欲报恩时,菩萨不受而劝令修善。(四)异相方便,对不受教者示现嗔责、恐怖等相,以令其止恶修善。(五)逼迫方便,菩萨化现为王或为尊主,于已所摄之人民眷属逼令其修善。(六)清净方便,菩萨八相成道,以身作则,引导众生入于清净之行。据地藏十轮经卷十之说,方便又分为执着善巧方便之有所得者与远离执着之无所得者;或世间善巧方便与出世间善巧方便等二种方便。旧译华严经卷四十在二千普贤行法中,谓地上之菩萨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大慈、大悲、觉悟、转不退法轮等十种方便。大乘起信论于信成就发心举出行根本方便、能止方便、发起善根(增长)方便与大愿平等方便等四种方便。其他诸经论亦可见种种的方便之称。天台宗智顗之法华文句卷七举出法用、能通、秘妙等三种方便,其中,应藏、通、别三教之对象所施与者,为法用方便;方便能通真实之门者,为能通方便;法华以前权教之秘因法华圆教而开显,此秘即妙,为秘妙方便。同书复举出体外、同体二方便,真实体外之方便,称为体外方便;方便即真实,称为同体方便,又称体内方便。诸佛之随他意语、随自意语即属于后者。此外,摩诃止观卷四上,就藏、通、别、圆四教而别方便之远近。即:藏教以三贤为远方便,以四善根为近方便;通教以十信为远方便,以三贤为近方便;圆教以名字之二十五方便及观行五品为远方便,以相似之六根清净为近方便。净名经疏卷三举出自行、化他、自他等三种方便。其中,诸佛及四十一位菩萨能悟知不可思议的二谛之理,即为自行方便;于藏通别三教及圆教有门已了然之诸菩萨,不断除烦恼,而平等地在界内、界外宣扬种种教法,即为化他方便;合以上二者,即所谓自他方便。此外,据摩诃止观卷四上、卷四下载,为修圆顿止观之准备,须先具备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等二十五种方便(二十五方便)。所谓具五缘即: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c 。呵五欲即劝修行者必须诃责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弃五盖即指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种烦恼心。调五事即调和食、眠、身、息、心五者。行五法即行能生善法之欲、精进、念、巧慧、一心等五法。[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般若经卷三二八、旧华严经卷三十七、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十地经论卷一、法华经义疏卷四、法华文句(会本)卷七、法华经文句卷三上、大乘义章卷十九]
方东美 [佛学大词典]
(1899~1977)安徽桐城人。早岁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旋赴美入威斯康辛大学深造,二十六岁完成哲学博士学位。返国后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央政校及中央大学哲学教授。迁台后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与辅仁大学,并曾数度赴美讲学,在密西根州立大学、米苏里大学与南达柯塔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对于中国哲学与文化精神殊多阐发,为享誉中外之一代大哲。晚年致力于大乘佛法之钻研,于华严哲学尤有独到之见解。民国六十六年逝世于台北。门人汇集整理其著述,辑为东美全集,内有坚白精舍诗集、方东美先生演讲集、中国大乘佛学、华严哲学等中文论著,及 The Chinese Viewof Life; Chinese Philosophy: ItsDevelopment 等英文著作。
方便化身 [佛学大词典]
指阿弥陀佛报身中之化身。此化身乃弥陀为酬报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修诸功德愿)、第二十愿(系念定生愿)等方便愿,而化现边地、懈慢界之佛身。
方便心 [佛学大词典]
(一)四心之一。指权智之心。净土宗谓,能往生弥陀净土之菩提心有四,方便心即其一,与智慧心(实智之心)并称菩萨之父母。若二者具足,则为成就菩萨之法则。[净土论(天亲)、往生论注卷下](参阅‘四心’1670)(二)初地以上之菩萨所发三心之一。即以后得智利益众生之心。[大乘起信论](参阅‘三心’532)
方便心论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后魏吉迦夜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述说因明论理之纲要,以为分别善恶正邪之方便。分明造论、明负处、辩正论、相应等四品。宋、元、明三本均谓本论为龙树所造,然高丽本与各经录中,皆未载其名。[出三藏记集卷二、法经录卷五、历代三宝纪卷七、卷九、开元释教录卷六]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