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法 [佛学大词典]

指世谛之法,即世间之法、由因缘所生之法、可毁坏之法。胜鬘经(大一二·二一八中):‘大悲安慰哀愍众生,为世法母。’唐译华严经卷二(大一○·六中):‘佛观世法如光影。’(参阅‘俗谛’3726)

世依 [佛学大词典]
佛之尊称。谓佛乃一切世间之所依怙者,故以世依一词誉称之。大日经卷四(大一八·二五上):‘世依之所说。’
世自在王佛 [佛学大词典]
世自在王,梵名Lokes/varara^ja 或 Lokes/vara,系世(梵loka )与自在(梵i^s/vara )之合成语。音译作楼夷宣罗佛。又称世饶王佛、饶王佛。饶,即自在之义。又作世间自在王。指济度众生而得自在之佛。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此佛乃次于过去锭光佛乃至处世佛等五十三佛之后而出世之佛,为法藏比丘(阿弥陀佛之前身)在因位修行时之本师,曾为法藏比丘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之相,法藏乃因之而发起四十八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中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大三七·一四八上):‘梵云楼夷宣罗,此云世自在王,于一切法得自在故。’然有关此佛于过去诸佛中出世之顺序,除无量寿经外,其余大阿弥陀经卷上、平等觉经卷一、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及梵本无量寿经、西藏本无量寿经等,皆有不同之记载。另据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出世解脱坛像品之记载,此佛乃毗卢遮那佛右方之胁士、阿弥陀佛左方之胁士。[佛名经卷十一、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五十、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无量寿经义记卷上]
世主天 [佛学大词典]
通称世主。又作世王天、梵天、大自在天。玄应音义卷二十二谓世主天乃梵天之异名,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则谓世主即大自在天,乃世间之主。(参阅‘大自在天’783、‘大梵天’850)。
世俗 [佛学大词典]
梵语sam!vr!ti,巴利语sammuti。略称世或俗,即世间通俗之义,与‘胜义’相对。为施设安立虚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隐覆真理、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显现顺于人情之义。世事,即俗法;举凡三界之事法,皆具此二义。显扬圣教论卷十六(大三一·五五九上):‘宣说我法用,皆名为世俗。’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一中):‘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此言我法等非真实有,唯随世情而假设其名,故称世俗。显扬圣教论卷六举出三种安立之俗,即:(一)世间俗,如田、宅、瓶等物。(二)道理俗,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证得俗,如预流果、一来果等四沙门果。成唯识论卷八亦举出三种世俗:(一)假世俗,属于遍计所执之妄有。(二)行世俗,属于依他起性之假有。(三)显了世俗,属于圆成实性之实有。此外,诸论中每以有漏之心称为世俗心;以缘世俗之境而生起之有漏智,称为世俗智;以世俗智断除诸染,称为世俗道。[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成唯识论卷九、俱舍论卷二十六](参阅‘胜义’4865)
世俗谛 [佛学大词典]
梵语sam!vr!tti-satyatva, sam!vr!ti-satya。(一)世间一般所见之真理、道理,为真俗二谛之一。‘胜义谛’(真谛)之对称。略称世谛、俗谛。由于绝对最高真理之第一义谛,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故先以世俗之道理与事实为出发点,再次第导向高境地。如指月之指、渡彼岸之船,皆为到达真实第一义谛之必要手段。 (二)为‘覆俗谛’之旧称;以其显现有相,而隐覆真理,故称覆俗谛。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之夹注(大五四·二二八中):‘覆俗谛者,旧云世俗谛,义不尽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为瓶解;声无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盖真,名为覆俗矣!’(参阅‘真俗二谛’4217)
世界 [佛学大词典]
梵语loka-dha^tu,巴利语同。音译路迦驮睹。意谓可毁坏之处所。略称界。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亦即指众生居住之所依处,如山川、国土等。由上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为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莲华藏世界(华严宗所说佛之境界)、弥陀净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对世界之绝对世界、无为世界。古代印度依须弥山之说成立宇宙论,即以须弥山为中心,加上围绕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为一单位,称为一世界。合千个一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合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由此可见世界之广大无边。 一佛施行教化之范围(即一佛土),或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为更广大之世界。‘世界’一语本与‘世间’同义,包含有情世间、器世间,然一般惯指器世间(山河大地)而言。此外,住于一世界中之有情众生,可分类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道之别。其中,前五道所住之世界,称为欲界;而天道之中,有色天所住之世界,称为色界;无色天所住之世界,称为无色界。然于大乘诸经论中,则载有诸佛净土存在于上述三界以外之说。如摩诃止观卷五上载,于六道之外另立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圣,总称十界,此十界各有其所居之国土。又如华严五教章卷三依据华严经而举出十佛境界之所依为国土海、世界海二种。即:(一)国土海,乃十佛自体之所居,为不可说圆融自在之依报。(二)世界海,乃舍那十身摄化之处,又分为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十重世界海、无量杂类世界海三类。[起世因本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七离世间品、大楼炭经卷一阎浮利品、大智度论卷五十、卷九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卷九十三](参阅‘一佛世界’45、‘世间’1524、‘国土海世界海’4431)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