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 [佛学大词典]

梵语madhyama-ya^ma,巴利语majjhima-yama。为六时之一。又作夜半。即今午后十时至翌日午前二时之间。(参阅‘三时’596)

中和禅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台北市北投区,落成于民国二十年(1931)。民国十三年,善福初设曹洞宗布教所于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因法缘殊胜,信众日增,为谋教务之发展,乃购北投福寿山开山建寺,初名清泉寺,后改为中和禅寺。寺处福寿山腰,岩石奇景,环境优美。
中村元 [佛学大词典]
(1912~)日本佛教学者。岛根县松江市人。一九三六年东京帝国大学印度哲学梵文学科毕业。历任东京大学教授、东方学院院长、比较思想学会会长,及美国史丹佛、哈佛、佛罗里达、纽约等大学之客座教授。一九五七年以‘佛教哲学史’获日本学士院奖。一九七五年发表‘宗教与民族问题’。其著述甚多,有初期ヴェ|ダ|ンタ(吠檀多)哲学史、东洋人の思惟方法第一、第二卷、原始佛教、インド(印度)思想史、世界思想史、华严思想、西藏语文法入门、现代佛教名著全集、佛教语大辞典、亚洲佛教史等。一九六一年起编集出版‘中村元选集’。
中忍位 [佛学大词典]
忍法位所分三品之一。忍法系顶善根成满时所生之善根,于此位能忍而不退堕恶趣,有上、中、下三品。由下忍所修之十六行相与所缘渐略渐减,乃至仅存二念之作意,思惟欲界苦谛之境,称为中忍位。[俱舍论卷二十三、大毗婆沙论卷六](参阅‘忍法’2892)
中门 [佛学大词典]
寺域内廓正面所设之门。即佛殿与大门间所设之门。唐代道宣之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卷上,记载祇园精舍四面设有十二门及四中门。唐代段成式在所著寺塔记中,记景公寺有南中门、西中门,其壁上绘有地狱及龙等图画。
中阿含经 [佛学大词典]
梵名Madhyama^gama 。音译作摩地岩阿甘。凡六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为北传四阿含之一。关于中阿含之名称,据分别功德论卷一载,中者,乃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事处中适之义。中阿含,即为不长不短经典之总集。又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中阿含,乃佛陀为利根众生说诸种深义,为学问者所习。全经共有五诵,十八品,二二二经。五诵即:(一)初诵,(二)小土城诵,(三)念诵,(四)分别诵,(五)后诵。十八品即:(一)七法品,包括十经。(二)业相应品,包括十经。(三)舍梨子相应品,包括十一经。(四)未曾有法品,包括十经。(五)习相应品,包括十六经。(六)王相应品,包括十四经。(七)长寿王品,包括十五经。(八)秽品,包括十经。(九)因品,包括十经。(十)林品,包括十经。(十一)大品,包括二十五经。(十二)梵志品,包括二十经。(十三)根本分别品,包括十经。(十四)心品,包括十经。(十五)双品,包括十经。(十六)大品,包括十经。(十七)晡利多品,包括十经。(十八)例品,包括十一经。本经以叙述佛及诸弟子所说之教义为主,间亦含有佛陀对弟子、异学、王者、居士等之教诫。本经较杂阿含作进一步之法相分别,视佛陀为三十二相具足之佛身。若杂阿含为经之正体,中阿含则具有论之味道。于南传五部中,中部(巴Majjhima-nika^ya )相当于本经。中部共有三聚,十五品,一五二经,即:(一)第一聚,包括五品,各有十经。(二)第二聚,包括五品,各有十经。(三)第三聚,包括五品,前三品各有十经,后二品各有十一经。又据日本学者姊崎正治之汉译四阿含(The four Buddhist A^gamas in Chinese),及赤沼智善之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所载,汉译中阿含与巴利文中部仅有九十八经相同,且二者经品之顺序亦不完全相符。汉译中阿含之同本异译,有昙摩难提译之中阿含经五十九卷,及僧伽提婆译之中阿含经六十卷二种。近时于我国新疆地方发现之梵文残卷中,有相当于汉译之中阿含经第一二一经请请经(梵Prava^ran!a^ -su^tra )、第一三三经优波离经(梵Upa^li -su^tra )、第一七○经鹦鹉经(梵S/uka -su^tra )。荷伦雷(R. Hoernle)于其著作 Manuscript Remains of Buddhist Literature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vol.Ⅰ中收录之。另西藏大藏经所收之 Mdo Chen-po gzugs-can sn~in%-pos bsu-bashes-bya-ba 相当于中阿含第六十二经频鞞娑逻王迎佛经,Las rnam-par h!byed-pa 相当于第一七○经鹦鹉经,Khams-man%-poh!i mdo 相当于第一八一经多界经,Mdo Chen-po ston%-pa- n~ids/es-bya-ba 相当于第一九○经小空经,Mdo Chen-po ston%-pa-n~id chen-po shes-bya-ba 相当于第一九一经大空经。关于中阿含之部属,据法华经玄赞卷一本、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八等所举,四阿含均为大众部所传。然俱舍论稽古卷上则举出,中阿含、杂阿含为萨婆多部所传。现代学者亦认为中阿含系萨婆多部所传。[五分律卷三十、撰集三藏及杂藏传、长阿含经序、历代三宝纪卷七、卷八、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六上、阅藏知津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参阅‘阿含’3617、‘阿含经’3619)
中品戒 [佛学大词典]
为大乘戒三种受戒之一。诸佛菩萨入灭后,于千里之内择其先受戒之菩萨,依之受戒而得相传之正法戒,称为中品戒。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二四·一○二○下):‘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中略)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