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心轮 [佛学大词典]

心对某一对象之作用有九种,连续不断,循环如轮,称为九心轮。即: (一)有分心,即未接触对象以前,毫无知觉思惟之心。(二)能引发心,即对对象能起强烈作用之心。(三)见心,对对象起见、闻、嗅、味等六识之心作用。(四)等寻求心,判断对象有无价值之心作用。(五)等贯彻心,洞悉对象价值之心作用。(六)安立心,知悉对象之价值后,而能以语言表达之心作用。(七)势用心,根据前心之决定,进而对对象采取行动之心作用。(八)返缘心,动作既兴,将欲休废时,遂复返缘前所作事之作用。(九)有分心,此即还原至最初之有分心。以上虽分为九种,然除见心通六识外,余者无非是意识之作用;又(一)与(九)同为有分心,故九心实为八心。此‘有分心’系出自小乘上座部之说,大乘唯识宗则认为有分心系指阿赖耶识而言。[摄大乘论释卷二(无性)、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本、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汤用彤,往日杂稿)]

九孔 [佛学大词典]
乃身体中之九处孔穴。又作九窍、九疮、九入、九漏、九流。据四分律卷三第三僧残法所载,九孔系指二眼、二耳、二鼻、口、大小便道。此九孔,破如疮,常流脓血不净,为疮;由外物通,为入;由内物出,为流、漏;故有多名。关于孔穴之数,迄无定说,亦有作六窍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十诵律卷三、有部毗奈耶卷十一、治禅病秘要法卷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二]
九山八海 [佛学大词典]
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佉提罗、伊沙陀罗、游乾陀罗、苏达梨舍那、安湿缚朅拏、尼民陀罗、毗那多迦、斫迦罗等八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总为八海。即:(一)须弥山(梵Sumeru ),又作苏迷卢、修迷楼,译为妙高或好光。屹立于世界之中央,高八万四千由旬,顶上阔亦同,中有帝释之宫殿。(二)佉提罗(梵Khadiraka ),又作朅地洛迦、佉得罗柯,译为担木或空破。高四万二千由旬,顶阔亦同,以七宝合成,围绕于须弥山之外,二山之间有大海,阔达八万四千由旬,水上遍覆无量之优钵罗华、钵摩华、拘牟陀华、奔荼利迦华等诸妙香物。此海中又有弗婆提、阎浮提、瞿陀尼、郁单越等四大洲,各分布于东、南、西、北四方。(三)伊沙陀罗(梵I^s!a^dhara ),又作伊沙驮罗、伊沙多,译为持轴或自在持。高二万一千由旬,顶阔亦同,以七宝合成,绕于佉提罗山之外,二山之间有大海,阔四万二千由旬,优钵罗华等诸妙香物遍覆水上。(四)游乾陀罗(梵Yugam!dhara ),又作游犍陀罗、踰健达罗,译为双持。高一万二千由旬,顶阔亦同,绕于伊沙陀罗山之外,二山间之大海,阔二万一千由旬。(五)苏达梨舍那(梵Sudars/ana ),又作修腾娑罗,译为善见。高六千由旬,顶阔亦同,绕于游乾陀罗山之外,二山间之大海,阔一万二千由旬。(六)安湿缚朅拏(梵As/vakarn!a ),又作阿输割那,译为马半头或马耳。高三千由旬,顶阔亦同,围绕苏达梨舍那山,二山间之大海,阔六千由旬。(七)尼民陀罗(梵Nimimdhara ),又作尼民达罗、尼民驮罗,译为持边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顶阔亦同,围绕安湿缚朅拏山,二山间之大海,阔二千四百由旬。(八)毗那多迦(梵Vinataka ),又作毗那耶迦、毗泥怛迦那,译为障碍或犍与,又称象鼻。围绕尼民陀罗山之外,高六百由旬,顶阔亦同,二山间之海水,阔一千二百由旬,水上遍覆优钵罗华等诸妙香物。(九)斫迦罗(梵Cakrava^d!a ),又作斫讫罗、遮迦和,译为轮围或铁围。高三百由旬,顶阔亦同,围绕毗那多迦山,是为世界之外廓,出即太虚。二山间之海水,阔六百由旬。又俱舍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等所传与上之述说稍有不同。[瑜伽师地论卷二、顺正理论卷三十一、俱舍论光记卷十一、俱舍论颂疏卷十一]
九上缘惑 [佛学大词典]
九种缘上界上地所起之惑。即见苦所断之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无明,及见集所断之邪见、见取见、疑、无明。即十一遍行中,除身、边二见之九者。此九者于缘上之中且约界说,或唯缘一界,或合缘二界,故品类足论卷五谓,有诸随眠为欲界系缘色界系、缘无色界系、缘色无色界系,为色界系缘无色界系。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则谓,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之外,不能缘上地为境,此无明等虽亦能缘上地,然彼不能亲缘上地如缘自地。小乘、杂集论等亦谓除此九之外,其余贪、嗔、慢等不能上缘,唯识则谓此等亦得缘上地。[俱舍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六]
九方便 [佛学大词典]
乃密教修胎藏界法时所诵之九种偈颂。大日经卷七载,灭迷之方式(方便)有九种,称为九方便。即:(一)作礼方便,礼敬佛、法、僧三宝。(二)出罪方便,忏悔罪障。(三)归依方便,信仰佛、法、僧三宝。(四)施身方便,献身如来教,依法修行。 (五)发菩提心方便,发愿达成佛教之真实目的。(六)随喜方便,随喜他人之善行为。(七)劝请方便,祈请如来弘教。(八)奉请法身方便,希求如来使自身体得真理。(九)回向方便,以上之功德普皆回向一切众生,愿自他同证菩提。九,表示因位之九识、胎藏界之九尊;此系对金刚界法之五悔而言。
九方便十波罗蜜菩萨 [佛学大词典]
乃于九种方便,一一配以十种波罗蜜菩萨。九方便者,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诵之九种偈颂及其印契真言。即作礼方便、出罪方便、归依方便、施身方便、发菩提心方便、随喜方便、劝请方便、奉请法身方便、回向方便等。十波罗蜜菩萨即檀波罗蜜菩萨、戒波罗蜜菩萨、忍辱波罗蜜菩萨、精进波罗蜜菩萨、禅波罗蜜菩萨、般若波罗蜜菩萨、方便波罗蜜菩萨、愿波罗蜜菩萨、力波罗蜜菩萨、智波罗蜜菩萨等。其中,第十之智波罗蜜菩萨通于随喜以下之四方便。以上十者位于胎藏界曼荼罗之虚空藏院。[成唯识论卷九、大日经疏卷七]
九世 [佛学大词典]
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各具三世,合为九世。即过去之过去、过去之未来、过去之现在、未来之过去、未来之未来、未来之现在、现在之过去、现在之未来、现在之现在等。华严之教义以此九世相即相入,总为一念,总别合之而为十世。[华严五教章卷四]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