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疑论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隋代智顗述。全称净土十疑论、阿弥陀十疑论、天台十疑论、西方十疑。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系就弥陀净土往生之法门举出十项疑难,再一一加以解答。例如:因何求生净土?何以必须偏念西方阿弥陀佛?因何而得生西方净土?何以必须求生西方净土等等疑难。注释书有十疑论注(宋代澄彧)、十疑论科(宋代元照)、升量录(僧朴)等。[乐邦文类卷三、净土十要卷四]

十对 [佛学大词典]
华严宗三祖法藏以华严义海宏深、浩瀚无涯,故于所著华严经旨归中,将一部华严经教法之‘事法界’归纳为相对之十种义门,用以统收。即:(一)教义一对,教,指能诠之言教;义,指所诠之义理。(二)理事一对,理,指常恒不变之理体;事,指缘起变迁之事象。(三)境智一对,境,指所观之真俗妙境;智,指能观之普贤大智。 (四)行位一对,行,指实践修行;位,指依行所得之进趣阶位。(五)因果一对,因,指至佛果以前之种种修行;果,指达于佛果之境界。(六)依正一对,依,指依报,即有情所依之国土;正,指正报,即依住于依报国土之佛、菩萨及一切众生类。(七)体用一对,体,指不变之体性;用,指随应外物之化用。谓华严经中凡举一法,必内同真性,外应群机,无有一法体用不具。(八)人法一对,人,指能知能观之主体;法,指所知所观之客体。谓佛菩萨师徒等人,显说法界诸法门海。(九)逆顺一对,逆,指逆本性之作用,即逆法教化;顺,指顺本性之作用,即顺法教化。(十)应感一对,应,指随应不同根机之种种应化;感,指感得应理之当机众生。谓众生根欲器感多端,圣应示现亦复无边。
十梦 [佛学大词典]
(一)波斯匿王所梦之十事,详见于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一。(一)梦见三釜罗(瓶),两边釜满,中釜空,两边釜沸气相交往,不入中央空釜中。(二)梦见马口进食,尻(脊椎骨末端)亦进食。(三)梦见大树生花。(四)梦见小树生果。(五)梦见一人索绳,然后有羊,羊主食绳。(六)梦见狐坐金床上,以金器进食。(七)梦见大牛还从犊子吸乳。(八)梦见黑牛群,从四面吼鸣而来,相趋欲斗,当合未合,不知牛处。(九)梦见大陂池水,中央浊,四边清。(十)梦见大溪水,波流正赤。王醒后惊怖,请佛为解梦,佛告以所梦之含意,并谓诸梦将于后世现应。[舍卫国王十梦经、五分律卷二十六](二)讫栗枳王所梦之十事。出自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下。(一)梦见有一大象自窗牖出,身虽得出,尾为窗碍。(二)梦见有一渴人,井随其后,是人宁忍于渴终不取饮。(三) 梦见有人以其真珠交换■。(四)梦见有人以其栴檀木交换寻常木。(五)梦见有一大园,花果茂盛,忽为猛风吹落散坏。(六)梦见有诸小象,驱大香象奔走而出。(七)梦见有一猕猴,身有粪秽,四向驰走,污诸猕猴,众皆回避。(八)梦见有一猕猴坐于一处,有众猕猴为作灌顶。(九)梦见有一白叠,有十八人各各执夺一分,而叠不破。(十)梦见有多人众聚集一处,互相斗诤,竞论是非。迦叶佛为之一一解说,谓所梦皆非王事,亦非当时善恶之相,于王寿命亦无损。如第一梦,乃示释迦佛涅槃后,于遗法中有婆罗门长者居士,若男若女,弃舍眷属出家学道,虽出家已,心犹贪著名利俗事,不能解脱。[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十阿阇世王授记品、俱舍论卷九]
十境 [佛学大词典]
为天台宗十乘观法所观之境。又作止观十境、十种观境。即:'(一)阴界入境,又作阴入界境、阴入境、阴妄境。即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为对象作观。正修观时,唯取五阴中之识阴,即以现实日常之心动为对象,而观其即空、假、中之理。因行人所受之身为五阴、十二入等所成,常自现前,故特以为初境。(二)烦恼境,即对贪、嗔、痴等重惑所引起之境地作观。五阴、十二入等系随烦恼而起,故须观其原因之贪、嗔、痴。(三)病患境,又作病境。由四大不调或修观而起病患,以之为对境,观病患之病相、病因与治病方法等等。(四)业相境,略称业境。观以上三境,皆由远昔自己所作善恶等烦恼所现之业相,故对之无须喜悦,亦无须恐怖,明朗作观,其相自然消除。(五)魔事境,略称魔境。观业相而灭恶之际,即令天魔畏惧而加以扰乱,故须以死之觉悟作观。(六)禅定境,又作禅门境、禅发境、世禅境、禅境。作观除魔事,而真智犹未生时,将起四禅、十六特胜、通明禅等诸禅,但若耽着于此禅味,将成为止观之障碍,故须次第观诸禅。(七)诸见境,略称见境。随观法之进境,生出相似真理之见解,或闻法而产生相似妙悟之智解,但此皆属邪见、偏见,究非真理,将成为止观之障碍,故须进而观诸见。(八)增上慢境,又称上慢境、慢境。观前诸见而知错误之际,将误以此等状态即为涅槃,遂起慢心而成为止观之障碍,故须观增上慢。(九)二乘境,见与慢静止之际,将产生满足于卑小志之心,而偏执空寂之理,遂无法趋入大乘,堕落于二乘,故须更观二乘。(十)菩萨境,当二乘之心静止时,同时会产生‘藏、通、别’前三教菩萨(即相异于圆教菩萨之境界)之心,凡此皆为止观之障碍,故须再观此境。如上所列,次第观此十境,遂生圆教实相之智解。十境之中,阴入境经常自现于众生前,故十乘观法必先以此为对象而作观。[摩诃止观卷五之上、法华经玄义卷三下、四教义卷十一]
十种三法 [佛学大词典]
乃天台宗之说。即指三道(惑、业、苦)、三识(庵摩罗识、阿梨耶识、阿陀那识)、三佛性(正因、了因、缘因)、三般若(实相、观照、文字)、三菩提(实相、实智、方便)、三大乘(理、随、得)、三身(法、报、应)、三涅槃(性净、圆净、方便净)、三宝(佛、法、僧)、三德(法身、般若、解脱)等十种三法。在诸经论中,说明三法之例极多,由上述十种三法来说明因果之始终,以无明为本,则依序自三道乃至三德;若以法性为本,则逆次由三德乃至三道。智顗之法华玄义卷五下载,以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各配于十种三法,例如法身配真性轨、般若配观照轨、解脱配资成轨,依此而言,诸种三法名异而义同。又据智顗之金光明玄义卷上谓,十种三法,在空间上有无限之意义,在一种三法之中,同时具足其他九种三法,而在时间上配合于本有(三道、三识)、当有(三德、三宝)、现有(其他六种三法)等三位。[维摩经玄疏卷五、法华玄义释签卷十二]
十种大乘论 [佛学大词典]
隋代僧僧粲着。文帝开皇年间,僧粲曾于总化寺大开讲肆,接化学众,后于开皇十七年(597)受任命为‘二十五众’中之第一‘摩诃衍匠’,住于大兴善寺,乃将昔时宣讲之论说整理成文,此即本论。内容分为: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等。全书援引经论成文,一一皆有典据,为当世学者入门书之一。[历代三宝纪卷十二]
十种不思议法 [佛学大词典]
(一)指佛有十种不可思议法。乃出自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七如来不思议品第四之一(大一一·七九五上):‘尔时佛告舍利子言:“信心住菩萨于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十种不思议法中,信解清净,超越分别,离诸疑悔,后复生起身喜心喜适悦之相,发希有想。”’即:(一)最胜身相不可思议,(二)妙好音声不可思议,(三)最上大智不可思议,(四)微妙光明不可思议,(五)圆满戒定不可思议,(六)广大神足不可思议,(七)十种智力不可思议,(八)四无所畏不可思议,(九)大悲之心不可思议,(十)不共佛法不可思议。此经之卷七至卷十六皆叙述十种不思议法。(二)旧华严经卷三十佛不可思议法品中,亦说十种不可思议。即:(一)诸佛刹土不可思议,(二)诸佛净愿不可思议,(三)诸佛种姓不可思议,(四)诸佛出世不可思议,(五)诸佛法身不可思议,(六)诸佛音声不可思议,(七)诸佛智慧不可思议,(八)诸佛神力自在不可思议,(九)诸佛无碍住不可思议,(十)诸佛解脱不'可思议。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