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事非法 [佛学大词典]

乃指十事不合律制。又作十非事、十事、十净。佛陀入灭后百年,跋阇子(巴Vajjiputtaka )主张‘十事’可行,为合法(净);上座耶舍则以之不合律制,为非法。欲审查此十事之律制根据,遂召开第二次之结集,其结果,据各律典之记载,上座部一致认为十事不合律制规定。所谓‘十事’即:(一)角盐净,为供他日使用,听任食盐贮存于角器之中。(二)二指净,当日晷之影自日中推移至二指广间,仍可摄食。(三)他聚落净,于一聚落食后,亦得更入他聚落摄食。(四)住处净,同一教区(界内)之比丘,得不必同在一处布萨。(五)随意净,于众议处决之时,虽然僧数未齐,仍得预想事后承诺而行羯磨。(六)所习净,随顺先例。(七)生和合(不攒摇)净,食足后,亦得饮用未经搅拌去脂之牛乳。(八)饮阇楼□净,阇楼□系未发酵或半发酵之椰子汁,得取而饮之。(九)无缘坐具净,缝制坐具,得不用贴边,并大小随意。(十)金银净,得接受金银。[印度之佛教第四章第二节(印顺)](参阅‘跋阇子’5287)

十身 [佛学大词典]
身,为梵语ka^ya 之意译,音译迦耶。指佛、菩萨之十种身。又作十佛。共有九种:(一)融三世间之十身,即华严宗所称之解境十佛。十地之第八不动地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作自身。此十身中,第二之国土身为器世间;第一之众生身、第三之业报身乃至第六之菩萨身为有情世间;第七之如来身乃至第十之虚空身为正觉世间。即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复以十身及自身,递相互作,融通无碍,故称融三世间十身。[旧华严经卷二十六、新华严经卷三十八、十地经论卷十](二)如来所得之十身,即华严宗所称之行境十佛:(一)菩提身,乃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二)愿身,乃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三)化身,乃生于王宫之化身。(四)住持身,乃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五)相好庄严身,指无边相好庄严之佛身。(六)势力身,以慈心摄伏一切之佛身。(七)如意身,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八)福德身,乃常住于三昧之佛身(三昧为福德之最极者,故称为福德身)。(九)智身,指大圆镜智等四智。(十)法身,即智身所了之本性。[旧华严经卷二十六](三)十地菩萨所得之十身:(一)平等身,初地菩萨离诸邪曲,通达法性,故现平等之身。(二)清净身,二地菩萨远离犯戒之失,戒体清净,故得此身。(三)无尽身,三地菩萨离诸贪嗔,得胜定故而有此身。(四)善修身,四地菩萨常勤习菩提分,故得此善修之身。 (五)法性身,五地菩萨观诸谛之理,证诸法性,故得此法性身。(六)不可觉知身,六地菩萨观缘起之理,远离寻伺,故得此身。(七)不思议身,七地菩萨善巧方便,智行圆满,故有此身。(八)寂静身,八地菩萨远离诸烦恼戏论之事,故得此身。(九)虚空身,九地菩萨身相无尽,遍满一切,故称虚空身。(十)妙智身,十地菩萨已得一切种智,修行圆满,故得妙智之身。[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二法界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四)十忍中第十如虚空忍之菩萨得无来身、不生身、不聚身、具足不实身、一相身、无量身、平等身、不坏身、至一切处身、离欲际身十身。[旧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忍品’、新华严经卷四十四](五)十行中第九善法行之菩萨得入无量无边法界身、未来身、不生身、不灭身、不实身、离痴妄身、无来去身、不坏身、一相身、无相身十身。[旧华严经卷十一、新华严经卷二十](六)十回向满之菩萨得菩萨不来身、菩萨不去身、菩萨不实身、菩萨不虚身、菩萨不尽身、菩萨坚固身、菩萨不动身、菩萨相身、菩萨无相身、菩萨普至身十身。[旧华严经卷四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七)十回向中第十法界等无量回向之菩萨回向众生之十身为明净身、离浊身、究竟净身、清净身、离尘身、离种种尘身、离垢身、光明身、可爱乐身、无碍身。[旧华严经卷二十二](八)十地中初欢喜地菩萨得波罗蜜身、四摄身、大悲身、大慈身、功德身、智慧身、净法身、方便身、神力身、菩提身十身。[旧华严经卷四十](九)十地中第十法云地之菩萨所得人身、非人身、天身、学身、无学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摩■摩身、无漏法身十身。[旧华严经卷四十一、新华严经卷五十七]
十成 [佛学大词典]
完全、十分成就之意。碧岩录第八十九则(大四八·二一三下):‘虾跳不出斗,换却尔眼睛;移却舌头,还得十成也未?唤爹作爷。’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大五一·三五二中):‘问:“如何是学人本分事?”师曰:“镜清不惜口。”问:“请师雕琢。”师曰:“八成。”曰:“为什么不十成?”’
十戒持律法体 [佛学大词典]
法体,即护持佛法之身体,指出家之行者。十戒持律法体,乃尊称受十戒而能住持不犯之法师。
十来偈 [佛学大词典]
指十种因果法则。佛家示二世之果报有十句,各句均以‘来’字作结,故称‘十来’。即: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憍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反故集]
十卷章 [佛学大词典]
乃指日本真言宗重要之七部宗典,合计共为十卷。又作十卷书、十卷疏。即空海所著之般若心经秘键、即身成佛义、声字实相义、吽字义各一卷、辩显密二教论二卷、秘藏宝钥三卷与龙猛所著之菩提心论一卷,于日本室町时代刊行最盛。[诸宗章疏录卷三]
十受生藏 [佛学大词典]
受生,意为生于如来家;藏,意为含藏所修所证之理。菩萨若能修习圆满十种受生藏,即入毗卢遮那如来无量受生藏海,愿一切菩萨示现受生,而皆亲近之。华严经卷七十载十受生藏,即:(一)供养诸佛受生藏,谓菩萨愿常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修诸功德无有厌足,即得生如来家。(二)发菩提心受生藏,谓菩萨发无量菩提心,恒起大悲救护众生,摄化成就,即得生如来家。(三)观诸法门修行受生藏,谓菩萨观察一切法门,修学普贤诸行愿海,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即得生如来家。(四)深净心普照三界受生藏,谓菩萨具清净增上深心,得如来菩提光明,普遍照耀三世诸障碍山,即得生如来家。(五)平等光明受生藏,谓菩萨成就诸佛法忍,光明平等照耀一切世间,见者欢喜,咸蒙利益,即得生如来家。(六)生如来家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得甚深法门,具广大行愿,同佛善根共一体性。(七)佛力光明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入佛智力,得大光明,供养承事一切诸佛。(八)观普智门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住童真位,普能观察一一智慧法门,尽无量劫,演菩萨行。(九)普现庄严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能以种种庄严无量佛刹,化一切身,周流法界,成熟众生。(十)入如来地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入如来所,受灌顶法,预在佛数,能知一切行,及知一切众生随顺调伏。若成就此十法,则能现种种庄严,演说一切诸佛法海,教化成就一切世间。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