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二化身 [佛学大词典]

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载,化身有大小二种:(一)大化身,佛被大乘菩萨之机,或现八万四千相好之身,或现微尘数相好之身,满虚空中,称为大化身。(二)小化身,佛被小乘及人天等机,或现三十二相一丈六尺之身,称为小化身。

大士 [佛学大词典]
(一)梵语maha^purus!a,巴利语maha^purisa。对佛之尊称之一。与‘无上士’同义,意即最胜之士夫。据杂阿含经卷四十八载,八天神曾赞叹沙门瞿昙,其中第二天子赞叹云(大二·三五五中):‘大士之大龙,大士之牛王,大士夫勇力,大士夫良马,大士夫上首,大士夫之胜。’[无量寿如来会卷上](二)梵语maha^sattva。为菩萨之美称。音译作摩诃萨埵,又作摩诃萨。与‘菩萨’同义。经中每用‘菩萨摩诃萨’之连称。菩萨为自利利他、大愿大行之人,故有此美称。一般而言,摩诃萨埵如译成‘大士’时,则菩萨多译成‘开士’,然皆指菩萨而言。[度世品经卷四、法华文句卷二、释氏要览卷上称谓条](参阅‘菩萨’5209)
大千世界 [佛学大词典]
梵语maha^sa^hasra-lokadha^tu,巴利语maha^sahassa-lokadha^tu。略称大千界、大千。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古代印度人以四大洲及日月诸天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今之俗语乃袭用佛教‘大千世界’一词,转用于形容人间之纷纭诸相。小千、中千、大千并提,则称三千大千世界。[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俱舍论卷十一](参阅‘三千大千世界’523)
大力金刚菩萨 [佛学大词典]
大力,梵名Maha^ -bala ,音译摩诃缚罗。位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第一列金刚萨埵菩萨左方之侍者。密号大勤金刚,种子为弽(he),三昧耶形为独股。其形像,开口怒目,火发逆立,右手屈臂,手掌上仰,置于胸前,微屈四指,拇指舒展,左手举臂竖肘,执独股杵,两足各踏莲花。身着天衣,衣之两端飞扬左右。胎藏图像所载则是两手各执独股杵,交叉于胸前,半跏趺坐。[广大仪轨卷四、胎藏界曼荼罗私钞、胎藏界曼荼罗尊位现图抄私卷二]
大小品对比要抄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东晋僧支道林(314~366)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原书已佚,仅余序文,收于出三藏记集卷八。旨在比较大品般若经与小品般若经内容之异同,以探究般若经之本质。当时尚无鸠摩罗什之般若、中观等经典之传译,故支道林所论之大品、小品,恐系指无罗叉所译之放光般若经,及支娄迦谶所译之道行般若经。
大己 [佛学大词典]
僧众对比自己多五年(五夏)以上戒腊者之尊称。唐代道宣所述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一书列举二十二条对大己比丘应注意之事项,即:(一)须带袈裟纽。(二)不得通肩被袈裟。(三)不得邪脚倚立。(四)不得垂手立。(五)不得非时喧笑。(六)立时如‘事师法’所规定者。事师法为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中所列举之第三大项,内共举出五十一条事师时所应注意之条文。(七)若有教诫,当须设礼。(八)须作谦卑心。(九)不得抓疮。 (十)不得于其前洟唾。(十一)不得于其前嚼杨枝。(十二)未唤坐,不得辄坐。(十三)不得共同床坐。 (十四)不得坐大己五夏人常坐卧处床。(十五)须知五夏以上即阇梨位,十夏以上是和尚位。(十六)尊人唤坐,须合掌曲躬,然后乃坐。(十七)坐时不得无礼自恣,倚靠器物。(十八)若有所言语,须谦下,不得取上分。(十九)不得张口呵欠,当以手遮之。(廿)不得以手捋面。(廿一)不得大嘘气作声。(廿二)坐当须端身定住。[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尊敬乖式]
大不善地法 [佛学大词典]
梵语a-kus/ala-maha^-bhu^mika-dharma。有部心所法之一。指与一切不善心相应而现起之两种心理现象,即:(一)无惭(梵a^hri^kya ),对诸功德及有德者无所崇敬,无所随属。因恭敬所敌对之法,故为诸善士所厌。又或观自己所造之罪而无羞耻心称为无惭。(二)无愧(梵anapatra^pya ),对现在、当来二世之罪果无所怖畏。又观他人所造之罪而无羞耻心,称为无愧。此二法恒与一切不善心周遍而俱起,故称大不善,其所依地之心王称为大不善地;又此二法为此地之所有,故称为大不善地法。[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俱舍论卷四、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二](参阅‘惭愧’5810)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