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超 [佛学大词典]

指不完全超越。声闻四果中之第三果阿那含果(梵ana^ga^min )可分五种,称五种不还,其第五者为上流般(梵u^rdhvasrota -parinirva^yin )之圣者,上流般又可分为三种;半超乃三种上流般之一。不还,即已了脱欲界生死,故不必再返回人间受生。此类圣者为爱乐于慧之不还果的圣者,于色界十六天中,或超越一天,或超越二天乃至数天,然非全然超越者,故称半超。[杂阿含经卷二十七、显扬圣教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七本]

半晚 [佛学大词典]
指丛林中,从午斋结束至晡时之中间时刻,称为半晚,约为今之午后三时顷。其时,司掌浴室事务之‘浴头’鸣鼓,通知大众开浴。备用清规卷七知浴条(卍续一一二·五五下):‘半晚,浴头覆首座、方丈、维那,鸣鼓三下,(中略)鸣鼓开浴。’另据敕修百丈清规之说,则鸣鼓开浴之时为午斋之后所行。[禅林象器笺卷三节时门]
半偈 [佛学大词典]
指‘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偈之后半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谓,释迦如来于过去世为凡夫时,入雪山修菩萨行,从帝释天所化现之罗刹闻前半偈,欢喜而更欲求后半偈;罗刹不允,乃誓约舍身与彼,而得闻之。故亦称雪山半偈,或雪山八字。心地观经卷一(大三·二九五下):‘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心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又上记罗刹所说之半偈,或谓系夜叉所说者,故亦称夜叉说半偈。[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参阅‘雪山大士’4828)
半托迦 [佛学大词典]
梵名Panthaka 。十六罗汉之一。又作半他迦、半托迦、半诺迦、槃陀伽、槃特、般兔。或作摩诃半托迦、摩诃般陀。意译作道生、大路边生、大路。为中印度舍卫城婆罗门之子,即周利槃特之兄。长于书算、唱诵、四明、六作等诸学,具大智慧,有五百童子就其受教。后闻佛陀说法出家,未久即证得阿罗汉果。其弟周利槃特则生性愚钝,然其后亦出家证果。增一阿含经卷三(大二·五五八上):‘以神足力能自隐曀,所谓般兔比丘是。’古来画其像者甚多,其中,唐代贯休所画者,系于石上敷坐具趺坐,通肩法衣,作两手持经卷读诵之相。然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等皆以师为十六罗汉中之第十。清乾隆皇帝所撰之十六罗汉赞,则列师为第十三罗汉,称巴纳塔嘎。[阿罗汉具德经、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一、分别功德论卷五]
半跏思惟像 [佛学大词典]
一种倚坐造型之佛像。一般为左脚下垂于地,右脚横叠于左膝上,左手自然下垂,置于右脚踝上;上身稍前倾,曲右肘,右手五指或食、中二指支撑于右颊下,呈现思惟之状。此类佛像,以悉达多太子思惟像、弥勒思惟像等较著名。此造型自古印度即有作品传世,原系表现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前之姿态。约有三种: (一)太子于阎浮树下,见农人翻土时,众鸟争食土中虫蚁,心生悲悯,而起思惟。(二)净饭王为阻太子出家之念,连日宴饮作乐,太子见诸宫女疲惫酣眠之丑态,而起思惟。 (三)太子离城出家,至苦行林,告别爱马犍陟,而起思惟。我国留传之思惟像多属此类。我国自南北朝以来即有半跏思惟像之制作。自五世纪顷北魏时代,已出现半跏思惟形之独立像,其年代最早者,为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所造之石刻半跏思惟像;该像衣裳紧覆于身,造型写实,显见受到西方艺术之影响,因当时与西域诸国往来颇为频仍。五世纪后半期陆续开凿之云冈石窟,其第六洞、第七洞、第八洞等处亦有类似造像出现。又西安为当时东西交通枢纽,早为鸠摩罗什教化之地,文化极高,所造之思惟像,体态厚重,表现出高尚之品貌。此外另有东魏武定二年(544),铭戎爱洛妻赵氏等造白玉半跏思惟像,此像乃东魏至北齐初期之半跏像遗品。于北齐时代,造型渐趋定型,然其体态稍见丰腴,线条流畅富丽,显示出我国雕刻史上罕见之典雅风采,其代表作有后主武平元年(570)所造之白玉半跏思惟像。此外,韩国、日本之半跏思惟像亦深受北魏、北齐风格之影响。韩国最早之思惟像,造于四世纪古新罗时代;另有造于六至七世纪顷之金铜半跏思惟像,宝冠、悬裳,线条洗练。日本则流行于飞鸟时代(552~644)、白凤时代(645~707)。广隆寺迄今犹藏有宝冠式与宝髻式两种半跏思惟像。
半跏趺坐 [佛学大词典]
坐法之一。又称半跏正坐、半跏坐、半结跏、半跏、半坐、贤坐。俗称单盘坐。即单趺一足,跏于另一足上之安坐法。若两足互交,置于两股之上,则称结跏趺坐、如来坐。半跏坐有吉祥、降魔二种。以右足加于左股上者,为吉祥半跏坐,密教多采此坐法,亦称吉祥坐、普贤跏、金刚萨埵跏、萨埵跏,于金刚、胎藏两部曼荼罗中,除虚空藏、千手观音、金刚藏王、般若等菩萨之外,其余数百尊菩萨皆半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且以此坐法对应于如来坐,而称菩萨坐。以左足加于右股上者,为降魔半跏坐,亦称降伏坐,多为禅家所用。又据四分律卷四十九载,半跏趺坐原系佛陀特允比丘尼之坐法,以防止经血漏出或遭虫蛇侵害。此外,由于半跏趺坐亦称菩萨坐,或为后世菩萨之雕绘多作女子形像之原因。[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八、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摩诃僧祇律卷四十、十八契印、禅苑清规卷八坐禅仪](参阅‘结跏趺坐’5186)
半开半合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又作半合半开。本为佛学教相判释之用语,开,为表诠(表显)之义;合,为遮诠(舍遣)之义。于禅林中,常以此语表示一半合,一半开,不偏于任何一端。明觉禅师语录卷二(大四七·六七九中):‘龙泉与刀斧同铁,利钝悬殊。(中略)酌然!酌然!一出一入,半合半开;平展之流,试辩缁素。’[碧岩录第十八则]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