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比量 [佛学大词典]

因明用语。又作三量、三支比量。因明立论中,立(立论、主张)敌(问难)双方攻防上之三种方法。(一)自比量,此为自守之论法,其论式全由立者自己所许之材料组成,并于宗支上有‘我’字,于因、喻二支上有‘许’字出现。(二)他比量,此为攻击之论法,其论式全由敌者所许之条件为材料组成,并于宗支上有‘汝’字,于因、喻二支上有‘许’字出现。(三)共比量,此为共诤之论法,其论式,不以立敌双方所各自意许之材料组成,并且其宗依必为诤论之主题,而因、喻二支则为共许,论式中无‘我’‘许’或‘汝’‘许’之简别语。每一比量又可再逐项细别为自比量、他比量、共比量三种,合计为九种比量。其中,自自者,于宗、因、喻皆谈自许之法;自他者,于宗为自许之法,于因、喻则取用他许之教义;自共者,于宗为自许之法,于因、喻则为自、他共许之法。以上为自比量中之三种,他、共比量二项亦准此而解。[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下末](参阅‘他比量’1542、‘共比量’2194、‘自比量’2516)

三止三请 [佛学大词典]
乃佛陀宣讲法华经之典故。法华经方便品之初,先赞叹如来之二智,然以诸法实相为甚深微妙,欲说又止,后由舍利弗代众请说。如是,佛与舍利弗交互各三止三请,佛乃允其第三次之请而广说妙法,称为三止三请。
三止 [佛学大词典]
(一)指天台宗针对空、假、中三观所立之三种止行。即:(一)体真止,乃针对空观而立。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者,称为体真止。以其彻达因缘和合诸法空无自性,故能止息一切攀缘妄想而证空理;空即是真,故称为体真止。若达此境地,则发定、开慧眼,能见第一义,成就真谛三昧。(二)方便随缘止,又作方便止、系缘守境止。乃针对假观而立。菩萨随缘历境,心安于俗谛而不动,称为方便随缘止。盖菩萨知空非空,故能善巧方便,随缘分别药病,以教化众生,并安于俗谛,心不为外境所动。此能开法眼,成就俗谛三昧。(三)息二边分别止,又作制心止。乃针对中观而立。指不分别生死与涅槃、有与无等二边之相。盖前述之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俗,俱不合于中道。既知真非真,则为空边寂静;知俗非俗,则为有边寂静,亦即息真俗二边而止于中谛。若达此境,则发中道定,开佛眼,成就中道三昧。[小止观证果章、摩诃止观卷三上](二)法华经方便品中,有佛三止、舍利弗三请之记载。(参阅‘三止三请’535)
三日斋 [佛学大词典]
又作见王斋。人死后第三日,亲人为设斋食以招请供养僧尼,称为三日斋。[释氏要览卷下、禅林象器笺饮啖门]
三水 [佛学大词典]
指时、非时与触用之三水,即:(一)时水,从明相(曙光渐明,天空露白之状)现至午时,得以饮用之水。(二)非时水,过午后得饮用之净水。(三)触用水,不论时限而可使用之净洗用水。[受用三水要行法]
三火 [佛学大词典]
(一)指贪、嗔、痴。又作三毒、三垢。即:(一)贪(梵ra^ga )火,渴取一切顺境。(二)嗔(梵dves!a )火,对所遇逆境引起忿怒。(三)痴(梵moha )火,心智懵懂,不明事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大宝积经卷九十六(大一一·五四二下)有‘我见诸众生,三火所热恼’之句。凡人之烦恼,以贪欲、嗔恚、愚痴荼毒人最剧,故又称三毒。其微细难察,残害身心,常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此三者能害众生,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四、大智度论卷二十一](二)印度婆罗门教及印度教大型祭祀中必置之供奉物。即(一)家主火(梵Garhapatyagni ),为调理供养诸神及婆罗门供物所设之火,火炉为圆形。(二)供养火(梵A^havani^ya^gni ),位于家主火之西方,烧供物奉献诸神,火炉为方形。(三)祖先祭火(梵Anva^haryapacana ),供物奉献祖先,火炉为半月形;位于家主火之南,故又称南火(梵Daks!ina^gni )。
三世 [佛学大词典]
梵语trayo-dhvanah!,巴利语tayo addha^。又作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世,为迁流义。乃过去世(梵ati^ta^dhvan ,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梵pratyutpanna^dhva^ ,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梵ana^gata^dhvan ,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之总称。现在世与未来世合称为现当二世。所谓三世,指一个人现在生存之现世、出生以前生存之前世及命终以后生存之来世。又有以现在之一刹那为中心,及其前后称为三世者。或以劫为单位,贤劫为现在,以此而建立三世。一般佛教均以时为假立者,然胜论外道或时论师则视时为实在者。至于由过去之业因,所招感之现在果报,此种三世因果应报之理,即称三世因果;而出现于三世之佛,则称三世诸佛。小乘主张一世一佛;而大乘认为空间充满十方诸佛,在时间上普现于三世,此称十方横化、三世竖化。总括而言,各宗派对于三世之观点有下列四说:(一)有部认为色、心等有为法之法体,系遍满于三世而为实有,故称‘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准此而言,则‘过去法’与‘现在法’无法安立。对此,大多由类、相、位、待之不同,而有种种异说。其中,有部以‘位’之不同为正义,而认为法体乃普遍于三世之实在,法体本身虽无三世之差别,但以其作用之标准衡量,未起作用时之法,称为未来法;现在正起作用者,称为现在法;而已起作用者,则称过去法。以上系对‘现在即是一刹那’之说而言者。(二)大众部与经量部认为,于现在一刹那所起者始为实有,而过去与未来法皆无(非存在)。此即‘本无今有,有已还无’之主张。故以过去法为曾有、未来法为当有,而说明三世,此即称‘现在有体,过未无体’。(三)唯识派以‘过未无体’之立场,主张有三种三世:(1)道理三世,在现在法上,有过去曾有之因相与未来当有之果相,故具足过去与未来。(2)神通三世,过去、未来虽非实在,但依宿命智(宿命通)观过去,依他心智(他心通)观现在,依生死智(天眼通)观未来,如此依神通力所显示之三世,而作为现在刹那心识之相分。(3)唯识三世,系依迷心之虚妄来分别三世,然此仅为现在之心识变现之相分。(四)华严宗立有九世、十世之说。即在三世中各有三世,指过去之过去,乃至未来之未来等九世,彼此相同、彼此和合(相即相入)而归纳于一念之中。九世加上一念,总合为十世,而于十玄门中,立有‘十世隔法异成门’。[六十华严卷三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六、卷七十七、俱舍论卷二十、卷二十一、异部宗轮论、辩中边论卷一、法华玄论卷九、华严五教章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参阅‘三世实有’540 、‘三生’543、‘时’4121)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