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觉母 [佛学大词典]

为文殊菩萨之异称。文殊主如来之智慧,智慧又为三世诸佛觉悟之源,故称三世觉母。(参阅‘文殊菩萨’1426)

三世诸佛 [佛学大词典]
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诸经论所列举之名称、数目不一,长阿含经卷一、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等列举过去七佛之名,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经等说未来弥勒佛之出世,决定毗尼经、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大宝积经卷九十等列举释迦佛等三十五佛,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观虚空藏菩萨经等列举普光佛等过去五十三佛,无量寿经卷上列举锭光佛等过去五十三佛,贤劫经卷六举出现在贤劫千佛,三千佛名经列举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五千五百佛名经举出五千五百佛之名。贤劫经卷八谓,于贤劫千佛出现之后有大名称劫,其时有千佛出现;大名称劫之后有喻星宿劫,其时有八万佛出现;喻星宿劫之后有重清净劫,其时有八万四千佛出现。据吉藏之观无量寿经义疏载,大乘认为以空间而言,有十方佛之存在;以时间而言,有三世佛之普现。然小乘则不主张十方之说,而仅论及三世佛,且谓一世仅有一佛。[信佛功德经、观无量寿经、法华经方便品](参阅‘三世’536)
三世实有 [佛学大词典]
说一切有部所立之教义。意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真实存在。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载说一切有部四大论师之四种观点:(一)法救之‘类有异’说,主张三世诸法唯有形类之区别,而实质相同。(二)妙音之‘相有异’说,主张诸法于世转时,各有三世相,住过去世时,正与过去相合,于余二世相不名为离。(三)世友之‘位有异’说,主张诸法经历三世,由位(位置、作用)而有异,非体有异。即诸法经三世位,虽得三名,而其体无别。(四)觉天之‘待有异’说,主张诸法与前后相对待,而有三世之名。此四说之论证虽不同,然皆主张三世实有,其中世友之‘位有异’说为说一切有部之正统观点。(参阅‘三世’536)
三世业 [佛学大词典]
指三种世业。乃依业因所造之时而分:(一)过去世业,指过去世所造善恶之业,于过去、现在、未来世受报。(二)现在世业,指现在世所造之业,于现在、未来世受报。(三)未来世业,指未来世所造之业,非现在所作,然众生烦恼未断,望于未来,必由身口意造作善恶诸业,是为未来世业。[大智度论卷二十四、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二]
三匝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三市。指右旋三周。乃敬礼之一种,源自印度仪式。即对尊者或佛塔,向右旋绕三周,以表仰望之诚。有绕一周,复绕三周者;或因宿愿、别请,而随顶礼者之意数绕之。至后世禅宗公案中,参诣者每于问答后,即礼拜宗师,绕三匝而行。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大四八·三五七下)即有‘绕师三匝,振锡而立’之句。(参阅‘右绕’1616)
三句 [佛学大词典]
禅宗诸家为表现禅之宗旨而用以开示接引学人之语。可视为各家精粹代表:(一)云门三句:指云门文偃之‘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参阅‘云门三句’5334)(二)德山三句:云门文偃之法嗣德山缘密别于其师承而拈出‘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三句,后用为云门宗之三句。(参阅‘云门三句’5334)(三)巴陵三句:乃巴陵颢鉴之‘银碗里盛雪、珊瑚枝枝撑着月、鸡寒上树鸭寒下水’。此三句颇得云门文偃之激赏,尝谓(大四八·三一三上):‘他日老僧忌辰,只举此三转语供养老僧足矣!’[人天眼目卷二](参阅‘巴陵三转语’1388)(四)岩头三句:乃岩头全■用以接引学人之方法,即‘咬去咬住(执着于去住)、欲去不去欲住不住(欲了脱去住而仍执着于去住)、或时一向不去或时一向不住(完全了脱去住)’。[人天眼目卷六](五)汾阳三句:汾阳善昭为指导学人所立之‘着力句、转身句、亲切句’。所谓着力句,指学人之力量当有造成嘉州(四川)高三十六丈弥勒石像之大能耐;所谓转身句,指学人之机用当求立足稳固,更甚于陕府铁牛;所谓亲切句,指契印佛道当如狮子攫人,迅疾而毫不放松。[人天眼目卷二](六)临济三句:乃临济义玄接众所立者,即:(一)三要印开朱点侧,未容拟议主宾分。 (二)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三)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来里有人。(参阅‘临济三句’6505)
三句阶段 [佛学大词典]
略称三句。乃因、根、究竟,或因、行、果等三句之意。系密宗从修因至佛果之阶段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等三句表示。大日经所说之甚深秘密之义,尽在此三句。(一)菩提心为因,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之义,众生本有之佛性,圆具自行化他因果之功德,出过一切之戏论,如净虚空,得深信力,离疑惑之心,能入佛海,万行功德从此增长。(二)大悲为根,‘悲’为梵语karun!a^ (音译迦卢拏)之意译;ka 是苦之义,run!a^是剪除之义。即慈如广植嘉苗,悲如芸除草秽。又根为能执持之义,犹如树根执持茎叶花果,使不倾拔。即行者以遍一切处净菩提心普作佛事,发起悲愿,回向群生,由自之善根及如来加持法界之力,所为之妙业皆得成就。即行者所修之万行,由大悲故,任运开发。(三)方便为究竟,即万行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方便自在,垂化法界,究尽能事。即醍醐之妙果,三密之源。若以三句配列五转,则菩提心为因,配于发心;大悲为根,配于修行;方便为究竟,配于菩提、涅槃、究竟。若配列三部,则因配莲华部能藏,根配金刚部智德,究竟配佛部圆满。又就此三句之相状,金刚萨埵发起九种之问:(一)菩提心之生(体),(二)菩提心之相(相),(三)心之续生(净心),(四)心之相(染污心),(五)时(修行所经),(六)功德聚(本有功德),(七)修行(能行),(八)异熟心(无记心),(九)心之殊异(修得净心)。前六者就法问,后三者乃就人问。此九种之问又称九句对问。[大日经卷一、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一、菩提心论、大日经疏卷一、卷二]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