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王华报 [佛学大词典]

十地菩萨自行化他,成大功德,感报作阎浮提王乃至摩醯首罗天王等十大天王,化导众生。此十王之报,对十地菩萨之果而言,谓之华报,故称十王华报。(参阅‘十地寄报’425‘华报’5233)

十王 [佛学大词典]
在冥府裁断亡者罪业之十判官。又作十殿阎王。依预修十王生七经载,人死后趣冥途时,初七日过秦广王,二七日过初江王,三七日过宋帝王,四七日过五官王,五七日过阎罗王,六七日过变成王,七七日过太山王,百日过平等王,一周年过都市王,三周年过五道转轮王,如斯次第受十王裁断。十王之信仰起于唐末五代顷,有关十王说之起源,释门正统卷四、佛祖统纪卷三十三皆以唐代道明为十王之始唱者。有谓十王中除阎罗王外,其余九王皆为中、日佛道二教界之传说,并非印度所传。然其他另有多种异说。 描绘十王之画,释门正统卷四谓始于唐代张果老,其后敦煌、朝鲜、日本等地亦相次图绘,遗品不少。斯坦因自敦煌千佛洞发现之地藏十王图有两种,系宋代之作品。[灌顶经卷十二药师琉璃光经、净度三昧经、佛祖统纪卷四十五、释氏六帖卷十六](参阅‘阎罗十殿’6339)
十牛图 [佛学大词典]
宋代廓庵师远撰绘(一说清居禅师作)。此十图以牧牛为主题,并各附自序及偈颂,以阐示修禅之方法与顺序。十牛图颂(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一卷,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三册。所谓‘十牛’,即:(一)寻牛,喻吾人放失本具圆成之心牛,寻于得失是非之中。(二)见迹,喻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渐见心牛之迹。(三)见牛,喻依闻法修学之功,发见本具之心牛。(四)得牛,喻虽得心牛,犹存烦恼习气,恐再放心,遂加修练。(五)牧牛,图示持牛之鼻索而牧之,得纯和之相。即示身不离修练之意,喻悟后之调心。(六)骑牛归家,喻脱离情识妄想之羁绊,骑本具之心牛,归还自己本来之家乡。(七)忘牛存人,喻若归本觉无为之家乡,无须再修练,则无事安闲。(八)人牛俱忘,喻凡情脱落而全界无物,凡圣共泯,生佛俱空,故图以空白表之。(九)返本还源,以水绿山青,不留一尘一埃之图,喻自己之本心本来清净,无烦恼、妄念,当体即诸法实相。(十)入廛垂手,绘济度众生而垂慈悲手,入市井之尘境相,以喻不偏居于向上,更能向下入利他之境。十牛图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印,称四部录。寻牛颂: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所觅,但闻枫树晚蝉吟。见迹颂: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见牛颂:黄鹦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得牛颂: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牧牛颂: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鞭锁无拘自逐人。 骑牛归家颂: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忘牛存人颂: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人牛俱忘颂: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返本还源颂: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入廛垂手颂: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十方普觉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北平泰安山(又作寿安山)南麓。因寺中供有卧佛,故俗称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初名兜率寺。元延祐七年(1320)扩建(一说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至顺二年(1331)竣工,改称昭孝寺,后又更名为洪庆寺。明宣德、正统年间重修,改称寿安禅林,同时颁赐大藏经置诸佛殿。成化年间(1465~1487)宪宗敕建舍利塔于寺前(今已无存)。崇祯年间(1628~1644)又改名为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改今名,并制文立碑。寺坐北朝南,由三组平列院落组成。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斋堂、大禅堂、霁月轩、清凉馆、祖堂、行宫院等建筑。卧佛殿所供铜制卧佛,长五公尺余,后立十二尊泥塑之弟子像,意在表诠佛在沙罗双树下涅槃时之情景。卧佛造型浑厚朴实,充分表现元代铸造和雕塑之技巧。
十王经 [佛学大词典]
为我国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混合而产生之经典,乃冥府信仰与地藏信仰之结合。系描述人于死后之世界,将因生前之罪业受十王制裁之事。有各种异本,例如阎罗王授记四众逆修生七往生净土经、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等。本经中之十王信仰与七七忌、百日忌、一周忌、三周忌等追福法会并行流传。(参阅‘十王’406 、‘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2321)
十世 [佛学大词典]
即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各有三世,而成九世,此九世容融而成一世,合之共为十世。华严经问答卷上就一人之相续而说十世,如过去为畜生,现在为人,未来作佛。其中,过去世之三世:(一)过去之过去,自当体是畜生。(二)过去之现在,即其畜生是现在之人。(三)过去之未来,即其畜生是未来佛。现在世之三世:(一)现在之过去,即现在人是过去之畜生。(二)现在之现在,即是人自为当时之人。(三)现在之未来,即现在人是未来佛。未来世之三世:(一)未来之未来,即其未来佛自为当时之佛。(二) 未来之现在,即其佛是现在之人。(三)未来之过去,即其佛是过去之畜生。如此九世法即是一念,故为第十世。总计之,共有十世。[旧华严经卷三十七、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下](参阅‘三世’536)
十世界 [佛学大词典]
(一)为旧华严经卷五十六所揭示,别存于三千界外,初地以上菩萨境界之十种世界。又作十重世界。即:(一)世界性,同类之义。(二)世界海,色类多、深广之义。(三)世界轮,齐用之义。(四)世界圆满,具德之义。(五)世界分别,不杂之义。(六)世界旋,正旋之义。(七)世界转,侧转之义。(八)世界莲华,敷发之义。(九)世界须弥,胜妙之义。(十)世界相,形貌之义。[华严经搜玄记卷一下] (二)出自新华严经卷七十五,指华藏世界海中十方无量诸世界种所摄之世界,与(一)不同,非十种各别之世界,而系一世界所知之相状。[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疏卷五十九]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