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 [佛学大词典]

指占筮之法。在密教中,行者观自心为月轮或莲花,于其上观豙(a,阿)字,变阿字为如意宝珠,并使宝珠遍满法界,其中悉现一切善恶之相,可以知吉凶祸福之秘法。[大日经疏卷四]

占相吉凶 [佛学大词典]
指占卜命相,在佛教为五种邪命之一。佛陀禁止比丘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参阅‘五邪命’1100)
占星术 [佛学大词典]
英语 Astrology。为藉星辰占卜吉凶之术。即依据行星与星宿之位置及形态,以占卜个人与国家命运吉凶之术。亦为一种判断善恶之术。自古各国均有此术。在印度,最早始于梨俱吠陀时代,有关之记载散见于吠陀文献。阿闼婆吠陀即载有多种关于现实之咒法,同时开始出现二十八宿(梵as!t!a^vim!s/ati -naks!atra^n!i )之名。至印度教圣典富兰那(Pura^n!a)之时代,有一种最具印度风格之占星术出现。据推测,印度之二十八宿乃传自西方;复有去牛宿(梵Abhijit ,织女星)而成二十七宿之说,为印度占星术之特色。维拉哈米拉(梵Vara^hamihira, 505~587)为占星术者之代表,精于西方天文学,着普利赫特桑希达(梵Br!hat -sam!hita^ )、普利赫迦达卡(梵Br!hajja^taka )二书,为古代占星术与判断吉凶之集大成者。夏尔都拉卡如那瓦达那(梵S/a^rdu^lakarn!a^vada^na )一经,在西元三世纪时被译为中文,先后有摩登伽经(竺律炎、支谦共译)、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竺法护译)等译名,此经即有关当时印度天文学及占星术,其内详述二十八宿之名称、数量、形相、行程、神座等,并说明出生在某星宿下者之命运、性格、职业之选择、日常生活之吉凶等事。西元六世纪之大集经及其他佛教经典亦有关于占星术之说。又有关于各种天文、占星之悉檀多(梵Siddha^nta )一书之问世,西方十二宫(梵ra^s/i )亦于此时出现。由二十八宿、七曜、十二宫组成之占星术,即为今日流行于我国、日本的占星术之源流,不空(705~774)所译之宿曜经为其代表作。佛陀反对在其教义中援用占星术以及占卜吉凶。然于佛陀入灭后,由于密教之发展,占星术遂发展为重要之一环。在我国、印度皆有很多占星法。以供养星为目的之陀罗尼(梵dha^ran!i ),促成众多之宗教仪式发达。其中以一行(683~727)所作之‘北斗七星护摩法’为最着。北斗七星之信仰系缘自我国之五行说,佛教亦采用之。在日本,透过汉译经典,传入很多印度之占星法,尤为密教之僧侣所用,占星术遂仪式化,至今仍颇为流传。[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三昧神足品’、卷四十一星宿品、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大智度论卷八、大日经疏卷四](参阅‘佛教天文学’2671)
占 [佛学大词典]
指占卜。乃假藉托宣、前兆、占星术等方法,与一种超越常人所可感知之事物接触而获得所欲预知之情事。若解释为广义之预言,则系与精灵崇拜(Shamanism)等性质相同,而流行于一般社会者。佛教本来并未予以采用。代表东方之占卜,乃以周易为基础之卜筮。周易前之龟卜及混同道教思想之筮、占星等皆已广泛流行于我国、日本。佛教与印度思想中,因其轮回思想极浓,故甚少采用占卜之法。在我国基于占察经所记载之占察方法,产生以善恶两字书之于四角木(轮相),于烧香礼佛后,掷之以测凶吉之风俗。又根据灌顶梵天神笔经,日本寺庙亦盛行一种御阄之占法。此外,又有阴阳寮、神祇官等由特定阴阳家与神道家所掌持之职业。
占察经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又称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业报经、地藏菩萨经、大乘实义经、渐刹经。隋代菩提灯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系地藏菩萨为生于末世之求善法者,应佛命而说之法。上卷详说占察善恶业报之法,下卷阐述大乘实义。即用木轮相以占察此人在宿世善恶之业及现世之苦乐吉凶等事。其作法,乃将十善十恶分别刻在一小木片上,并写上身口意之名,画上长短深浅粗细之画,以及一至十八等数字,投于净物上,以其所现文字占卜吉凶。下卷所述大乘实义之观法,谓欲向大乘者,须先知所行根本之一实境界,学习之方法有唯心识观及真如实观二种观道。若能依此信解进趣者,应修净土往生法。自隋代以来,依据本经而行灭罪之法者甚多,足知我国民俗与佛教思想相结合之一斑。惟历来此经被视为出处不明之伪经,至唐代之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与开元释教录始视为真经而收录之,传布颇广。明代之智旭著有占察经玄义一卷、占察义疏二卷、占察行法一卷,皆为本经之注疏。[历代三宝纪卷十二、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大乘起信论之研究]
去此不远 [佛学大词典]
意即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言极乐净土虽离此西去十万亿佛土,然由法味观念上观之,则去此座不远。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下):‘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据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卷六所举,去此不远之义有十:(一)佛力不远,谓若得佛力之加持,即可直见净土。(二) 方便不远,谓若观想方便之定善观,即可直见净土。(三)应现不远,谓阿弥陀佛即住立空中,若闻除苦恼法之声,则即刻应化显现。(四)自心不远,谓若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则理境相融,净土即自心。(五)守护不远,谓佛常至修行者之处。(六)有缘不远,谓有缘众生皆得见佛。(七)本愿不远,谓依弥陀之本愿力,忆想者必得成就。(八)来迎不远,谓临终时,佛、菩萨来迎行人,故于娑婆世界即可见弥陀。(九) 往生不远,谓于一弹指间即可往生。(十)不放逸不远,谓专心修行而不放逸,即为近佛。此外,善导亦作三种解说,观经疏卷二(大三七·二五九上):‘言阿弥陀佛不远者,(中略)即有其三,一明分齐不远,从此超过十万亿刹,即是弥陀之国;二明道里虽遥,去时一念即到;三明韦提等及未来有缘众生,注心观念,定境相应,行人自然常见。’[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
去行 [佛学大词典]
指离秽土之行,即为往生净土而修之各种行持;或指以往生净土为目的之实践行为。去,即行。善导将众生往生诸佛净土之共通行门,称为‘通去行’;而将往生一佛国土之行,称为‘别去行’。[观经疏卷一、卷二(善导)、观经玄义分观门义钞卷三]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