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 [佛学大词典]

凡十卷。又作大佛顶经、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朝般剌蜜帝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为鸠摩罗什所译首楞严三昧经之别本。本经内容叙述阿难受摩登伽女之幻术,戒体将毁之际,佛遥知之,即遣文殊师利以神咒破幻术。其后,阿难与摩登伽女同诣佛所,佛乃为说圆解、圆行、圆位,乃至详说七趣以辨阴魔,及三摩提之法、根尘同源与缚脱无二之理。 有关本经之部属,古来颇有异说,子璇判定本经属华严宗五时教判之终教,赅括顿、圆二教;智旭之阅藏知津则列之于方等密咒经之首。本经之传译,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载,系沙门怀迪所译。另据智升之续古今译经图纪与子璇之首楞严经义疏注经卷一等之说,则本经之译本或有二种,其一即为怀迪所译,时间应在般剌蜜帝之前。本经自唐宋以来,凡有百余注疏,较重要者有元朝惟则之首楞严经会解,其书援引诸宗之注书而随文解释本经之经文。有关本经之真伪,历来即有诤论,近代学者或谓本经乃唐朝房融等人所伪作者。除汉译本外,本经亦有藏译本,系清高宗乾隆年间自汉译本转译者。[大唐内典录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禅林象器笺经录门]

大佛顶陀罗尼 [佛学大词典]
梵语maha^pratyan%gira^-dha^ran!i^。全称大佛顶如来顶髻白盖无有能及甚能调伏总持。又作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大佛顶满行首楞严陀罗尼、首楞严陀罗尼、大佛顶如来顶髻白盖陀罗尼、大佛顶真言。又称楞严咒、佛顶咒、首楞严咒。为宣说大佛顶如来内证功德之陀罗尼。全咒总为四二七句,最初之四一八句叙说归命诸佛菩萨等事,及远离诸恶鬼病等诸难,不能视为正咒。正咒为第四一九句哆侄他(梵tadyatha^ ,意译为‘即说咒曰’)以下,即‘唵阿那隶毗舍提鞞啰跋阇罗陀唎槃陀槃陀你跋阇啰谤尼泮虎吽都嚧瓮泮莎婆诃’八句。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菩萨万行灌顶部’,录有此陀罗尼,题名为‘中印度那兰陀曼荼罗灌顶金刚大道场神咒’,共为四三九句。又于大正藏第十九册亦收有此陀罗尼之三种异译:(一)不空译,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一卷。(二)沙啰巴译,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一卷。(三)真智等译,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一卷。此外,此陀罗尼亦有西藏译本,内容与真智之译本大同小异。于‘汉满蒙藏四体合璧大藏全咒’第三套第一卷所收之本陀罗尼,系将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载者与西藏译本相对照,而补足汉译所缺漏者。近代学者曾于中亚发现本陀罗尼之梵本断片。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载,诵持此咒者,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一切恶星并诸鬼神不能起恶,尚可蒙毗那夜迦诸恶鬼守护。又若心散乱,不住三摩地,心忆口持此咒,则为金刚藏王菩萨眷属随从护卫,乃至求长寿、求果报、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事,无一不能实现。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七(大三九·九一九中):‘此咒四百二十七句,前诸句数,但是归命诸佛菩萨众贤圣等,及叙咒愿加被离诸恶鬼病等诸难。至四百十九云哆侄他,此云即说咒曰,从四百二十唵字下去,方是正咒,如前云六时行道诵咒,每一时诵一百八遍,即正诵此心咒耳。如或通诵,更为尽善。’[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卷上、大佛顶陀罗尼勘注(明觉)、禅林象器笺经录门]
大佛顶法 [佛学大词典]
又作摄一切佛顶轮王法。密教以大佛顶为本尊,为调伏天变或兵乱所修之法。分成金刚部大日金轮与胎藏部释迦金轮二者。修本法之根据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妙金刚经、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等。佛顶为如来无见顶相功德之佛格化,计有三佛顶、五佛顶、八佛顶、九佛顶、十佛顶等。大佛顶乃是总摄诸佛顶尊而为最胜尊。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载,修此法时,应于方圆丈六之八角坛上置一金属莲花,花中安置盛有八月露水之钵,取八圆镜置于各角,围绕花钵;镜外另置十六莲花,铺设十六香炉,复取白牛之乳置于十六器,制成各种上妙之食。坛前复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投酥蜜入炉中,烧尽后,以之飨佛菩萨。
大佛寺 [佛学大词典]
(一)原名庆丰寺。位于陕西邠县城西十二公里。依山凿窟造像。大部分为北朝之作品,但有唐贞观二年(628)之题记。寺前有明镜台。窟平面呈半圆形,直径约二十一公尺,高约三十公尺,趺坐大佛倚岩凿雕,两侧侍立二菩萨。大佛高二十四公尺,面相丰腴,雍容肃穆,造形雄伟匀称,雕饰端严富丽,菩萨高五公尺。佛菩萨背光各雕坐佛七尊、飞天十九。窟前有三层楼,高五十公尺。佛窟西侧有面北排列之小石窟四个,窟内有佛菩萨等造像,壁上雕有经变故事及唐代以来游人之题刻。东侧之千佛洞,亦有三窟,雕有人物像三百多幅。为陕西最大、最完整之石窟。(二)又称净因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北。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1205)重建,明代亦多次重建。碑文记载,汉时,土山崩塌,裂陷成洞,洞内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传为山崩佛现,乃净土教之因缘。(三)位于四川乐山。原名凌云寺,乃建于唐代之古刹。因凌云山断崖,刻有一尊我国最大之断崖大佛,故俗称大佛寺。大佛高七十一公尺,由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费时九十年,始于褐色之绝壁上雕刻完成。历经一千二百余年之风雨剥蚀,佛身已处处可见绿苔及繁茂之杂草树木,使佛像仿佛穿上法衣,增添几分神秘感。此外,耸立于大佛寺东边之灵宝古塔,为唐代所建之十三层塔,因酷似西安之小雁塔而著名。(四)位于山东历城县西南青铜山山麓。寺已废圯,佛像仍存,开凿于唐代,高九公尺,雄伟庄严,身着披肩式袈裟,衣纹流动,线条简约。左侧有菩萨与供养比丘之雕像。菩萨高二点二公尺,面容丰满,宛如唐代妇女画像。(五)旧称迦叶如来寺,又称宏仁寺,俗称卧佛寺。位于甘肃张掖县城。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明、清屡有修缮,现存大殿为乾隆年间所建,面阔四十九公尺,深二十四公尺,总面积一三七○平方公尺,内供有世尊涅槃像,身长三四点五公尺,肩宽七点五公尺。为甘肃境内最大之西夏建筑遗物。(六)北平名刹。位于西直门北一千七百公尺之香山乡畏吾村。乃明正德年间太监张雄所建,赐额曰‘大慧’。寺中有大悲殿,内有铜佛高五丈,故俗称为大佛寺。嘉靖年中,太监麦口于其左增置佑圣观,又建真武祠,值世宗好道,寺藉此以存。清末时曾重修,其旁塑有二十八宿像,状甚奇诡。(七)即位于台湾基隆市中正公园山顶之大佛禅寺。(参阅‘大佛禅寺’790)
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十卷。元代惟则撰。今收于卍续藏第十九册。又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首楞严经会解。援引诸宗注书以随文解释大佛顶首楞严经,间亦加有己说。本书作于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十二年付梓。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幽溪传灯作楞严经圆通疏十卷加以疏释。[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一、禅籍志卷下]
大佛顶曼荼罗 [佛学大词典]
又作摄一切佛顶曼荼罗。即密教以大佛顶为中尊而建立之曼荼罗。觉禅钞根据大妙金刚经所标之图为:八叶莲华之间以独股杵为界,华台坐法界定印之大佛顶尊师子座,周围有七宝,华叶之本为八佛顶,其次为八大菩萨,末列八大明王,四角安置四内供养菩萨,外院有外四供养、四摄菩萨,其间则配置八方天。[图像钞卷二、别尊杂记卷七、秘藏金宝钞卷六、秘钞问答卷二]
大佛禅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台湾基隆市中正公园山顶。又称大佛寺。原址在仁爱区文安里新民庄,原称佛教讲堂。民国五十五年(1966)迁至现址,五十七年成立财团法人,五十八年观音菩萨圣像开光,高约二十二公尺,内分五层,登顶可俯览全市。寺宇建筑,悉仿唐代款式,宏丽庄严。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