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饭大师 [佛学大词典]

指净槌。即僧家将进食时,所鸣之槌。据清异录释族引饭大师条所载,净槌由维那掌之,丛林视为引饭大师。

引路菩萨 [佛学大词典]
引导临终者去路之菩萨。其名号未见诸经典,系唐末宋初,与净土教之流行共同兴起之民间信仰。英国学者史坦因(Stein)曾由敦煌千佛洞持还此菩萨之图像,为唐末之制作。图中,引路菩萨着璎珞天衣,右手持柄香炉,炉中出香烟一缕,浮五彩云,云中现净土宝楼阁,左手持莲华,附有宝幢,并有一女子随其身后,共乘飞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苏老泉先生全集第十五极乐院造六菩萨记]
引牒 [佛学大词典]
密教十二口传之一。牒者,转记之义。即先作解释,后引经文以合之。(参阅‘十二口传’331)
引业 [佛学大词典]
牵引五趣四生等果之业。又作引因、牵引业、总报业。为‘满业’之对称。即感有情总报果体之强胜业。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有异。(一)小乘之说:俱舍论卷十七谓,业能引众同分等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者为满业。即引业约因,满业约果而解,此即业果相对。又业有顺现业、顺生业、顺后业、顺不定业四种,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中,就顺现等四业配于引、满二业,举出三师之异说,即:(1)顺次生受业与顺后次受业皆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顺现法受业与顺不定受业则能满众同分果,不能引众同分果。(2)顺现法受业能满众同分果,不能引众同分果;余三业皆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3)四业皆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俱舍论卷十五即取此中之第二说。(二)大乘之说: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唯识论泉钞等有二解,其中,总报业感总报之果,同时扶其余劣弱之业,使彼亦能感别报,称为引业;第六识之别报业圆满庄严第八总报之果体,称为满业。此即业业相对。又总报之果起时,其果能为增上缘,引生其余别报之果,称为引业;此别报之果能使总报之果圆满,则称满业。此即果果相对。 此外,引业唯限于一业或通于多业,引一生或通于多生,大小乘之说亦有不同。小乘主张引业唯限于一业,唯引一生,大乘则主张一多互为不定。然小乘中之经部亦同于大乘之说,主张一业引多生之义。[大毗婆沙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俱舍论宝疏卷十七]
引驾大师 [佛学大词典]
唐代僧职名。四大师之一。主引导天子车驾之事。依佛祖统纪卷七智威条及其注载,唐太宗时,封法华尊者智威为引驾大师。[大宋僧史略卷下]
引导 [佛学大词典]
指诱引开导。本为导人入佛道之意,后转用于葬仪中,在棺木前由一法师为死者说法语,教示亡灵随佛之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因宗派不同,其法语和作法亦各异。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中,即记载释尊于大爱道比丘尼示寂荼毗时,说明人生无常之道理及涅槃常住等佛法。在我国,此一做法始自唐朝百丈禅师,施行于一般僧侣之间,其后乃大行于民间。又于引导时,间或有作棒喝之状者,此乃源自黄檗希运以来禅宗之独门特色。引导死者之仪式,亦行诸日本真宗以外之各个宗派。至于密教之引导仪式则更有其特殊之作法。[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卷四法师品、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智度论卷十]
引磬 [佛学大词典]
法器名。即碗状之小钟,以小铁枹击之。于底部之中央贯纽,附有木柄,便于把持,故又称手磬。乃鸣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器具。[敕修百丈清规卷上尊祖章达磨忌条、卷下法器章]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