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利沙树 [佛学大词典]

尸利沙,梵语s/iri^s!a,巴利语siri^sa。又作尸利洒树、师利沙树、舍离沙树。意译为合欢树、夜合树、合昏树,乃吉祥之意。学名Acacia sirissa,为产于印度之一种香木,其树胶可制香药。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举其为三十二味香药中之第六位。据玄应音义卷三载,该树种类有二:(一)尸利沙,叶果较大。(二)尸利驶,叶果较小。另据南本涅槃经卷三十二载,尸利沙之果实,初无形质,直至昂星出时,其果自出,长有五寸。慧琳音义谓,尸利沙果又称似头果,故尸利沙有‘头’之义。此树为拘楼孙佛(过去七佛之第四佛)之道场树。[陀罗尼集经卷十、慧琳音义卷八、枳橘易土集卷十二]

尸收摩罗山村 [佛学大词典]
梵名S/is/uma^ragira ,巴利名Sim!suma^ragira 。为印度之古地名,位于婆伽国(巴Bhagga^ )。又作设首婆罗山、失收魔罗山。意译作鼍山、胶鱼山。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二(大二三·八五七上):‘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憍闪毗(巴Kosambi^ )失收摩罗山,于此山下多诸聚落。’此外,杂阿含卷五、卷十九、卷三十七、中部经八十五菩提王子经、增支部经七·五七等,皆有此村之名。为佛陀及佛弟子游化人间时所多次居止之处。[中阿含第八十三经长老上尊睡眠经]
尸半尸 [佛学大词典]
指尸咒与半尸咒。印度古代与西域等地,有用咒法以死尸杀人者,若用全尸杀人,称为尸咒;用无头之尸杀人,则称半尸咒。瑜伽论记卷十七上(大四二·六八八下):‘泰云:有人欲杀他,咒令死身长,令杀怨家,故名尸咒。无头尸不作言语,令杀他人,故名半尸。测云:有人欲杀他,以咒咒鬼,令鬼杀他,或将令尸杀众生,故名为尸。或将尸手足等杀有情,故名半尸。’(参阅‘毗陀罗鬼’3851)
尢智表 [佛学大词典]
籍贯生年不详。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无线电工程,回国后历任大学教授。著有佛教科学观、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以科学之客观立场,阐扬佛法深奥之妙义。以科学家之眼光,证明佛学所诠释之理论,无一不符合科学家之观念,初机学佛者不可不读,以科学非难佛法之人,更应该读。
尸陀林 [佛学大词典]
梵名s/i^tavana ,巴利名Si^ta-vana 。又作尸陀林、寒林、尸多婆那林、尸摩赊那林、深摩舍那林。为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之森林。林中幽邃且寒,初为该城人民弃尸之所,后为罪人之居地。其后泛称弃置死尸之所为寒林。[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卷三十九、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九]
尸毗王 [佛学大词典]
尸毗,梵名S/ibi ,巴利名Sivi 。古代印度代鸽舍身喂鹰之圣王,为佛陀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之名。又称湿鞞王、尸毗迦王。‘舍身喂鹰’为佛陀各种本生故事中颇著名之故事。关于此王之传说,流传甚广,散见于印度古代之文学。于佛教经典中,菩萨本生鬘论卷一、贤愚经卷一、大庄严论卷十二、大智度论卷四等皆载其事迹,据谓过去世时,阎浮提有一尸毗迦王,一日遇一鹰飞逐一鸽鸟,欲扑食之,鸽鸟飞避王之腋下,王以慈悲之故,乃自割身,以代鸽肉。传云,鸽为火神所变,鹰为帝释天之变化身,系为试探王之慈心而行此举。法显佛国记中所载之宿呵多国即其遗迹,于此地所建之塔,号称印度四大塔之一。又大唐西域记卷二乌仗那国条亦述及此事,所指之地点与佛国记所载者一致,约在犍陀罗东北。六度集经卷一亦说及该王之事迹,惟所载之名不一,谓王之名为萨婆达(梵Sarva -datta ),即‘一切施’之义。又撰集百缘经亦详载此事,然异于上述者为‘剜眼施鹫’而非‘割肉喂鹰’。此一著名本生故事,自古即有各种雕刻绘画之变相,于今印度阿摩罗婆提(梵Amara^vati^ )大塔之栏楯,其四面皆雕有精致之浮雕,第一面为鸽鸟飞避至王腋下之图,第二面为鹰盘旋于王之上空,第三、四面为王割股截肉之状。此外,阿旃多(Ajanta)第十七窟、爪哇婆罗浮图、敦煌石窟、新疆库车之基锡尔(Qyzil)废寺等处,均存有此一故事之变相图。[大智度论卷一、大唐西域记卷三、洛阳伽蓝记卷五]
尸迦 [佛学大词典]
悉昙字渷(ska)。悉昙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塞迦、娑迦、歌。光赞般若经卷七、大品般若经卷五均取梵语skandha(意译聚、蕴)之字首,而将 ska 解释为‘一切诸法不得五阴’、‘诸法聚不可得’等义;放光般若经卷四则释之为‘法性’。六十华严卷五十七谓,唱尸迦字时,入于般若波罗蜜门,称为诸地满足无著无碍解脱光明遍照(梵bhu^mi -garbha^sam!ga-pratisamvit-prabha-cakra-spharan!a )。[大般若经卷四一五、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三陀罗尼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大智度论卷四十八]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