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身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三十三应化身。即观世音菩萨为摄化普益而示现三昧中之三十三种化身。此系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举。其顺序为:(一)佛身,(二)辟支佛身, (三)声闻身,(四)梵王身,(五)帝释身,(六)自在天身,(七)大自在天身,(八)天大将军身,(九)毗沙门天身,(十)小王身,(十一)长者身,(十二)居士身,(十三)宰官身,(十四)婆罗门身,(十五)比丘身,(十六)比丘尼身,(十七)优婆塞身,(十八)优婆夷身,(十九)长者妇女身,(廿)居士妇女身,(廿一)宰官妇女身,(廿二)婆罗门妇女身,(廿三)童男身,(廿四)童女身,(廿五)天身,(廿六)龙身,(廿七)夜叉身,(廿八)乾闼婆身,(廿九)阿修罗身,(卅)迦楼罗身,(卅一)紧那罗身,(卅二)摩侯罗伽身,(卅三)执金刚身。 补陀落海会轨无上记中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等四妇女身,而代以人身、非人身、妇女身、童目天女身;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则无毗沙门天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迦楼罗身、执金刚身等七身,而另加四天王身、四天王国太子身、女主身、人身、非人身,又将辟支佛身分为独觉身、缘觉身。另于梵文及西藏文之法华经则仅举出十六身。法华经卷七妙音菩萨品亦揭出妙音菩萨有三十六应身,梵文及藏文皆仅举出三十三身。[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十、观音义疏卷下、法华玄论卷十、法华义疏卷十二](参阅‘三十二应’511)

三十三天 [佛学大词典]
梵名Tra^yastrim!s/at-deva 。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上,四面各为八万由旬,山顶之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刚手药叉神守护此天。中央之宫殿(善见城)为帝释天所住,城外周围有四苑,是诸天众游乐之处。城之东北有圆生树,花开妙香薰远,城之西南有善法堂,诸天众群聚于此,评论法理。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为三十三天城。据正法念经卷二十五载,佛母摩耶夫人命终后登入此天,佛乃至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三十三天及焰摩天之信仰,早于印度吠陀时代即已盛行。[长阿含经卷十八、佛地经论卷五、大智度论卷九、俱舍论卷十一](参阅‘忉利天’1930)
三十二应 [佛学大词典]
指观世音菩萨为济度众生,顺应各种机类而示现之三十二种形相。全称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据首楞严经卷六载,其示现之相及应化因缘(应以何种身分得度者,即现何种身相为其说法,令彼解脱)为:(一)佛身应,若见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时,则于彼前应现佛身,而为说法。(二)独觉应,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则于彼前应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三)缘觉应,已断十二因缘者,缘断胜性,胜妙现圆,即于彼前应现缘觉身,而为说法。(四)声闻应,得四谛空者,修道入灭,胜性现圆,则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五)梵王应,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则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六)帝释应,若诸众生欲为天王,统领诸天,则应现此身,而为说法,令彼成就。(七)自在天应,自在天为欲界第五天,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八)大自在天应,大自在天为欲界第六天主,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则现此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九) 天大将军应,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十)四天王应,四天王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即于彼前现此身,而为说法。(十一)四天王太子应,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则于彼前现此身,而为说法。(十二)人王应,若诸众生,乐为人王,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三)长者应,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十四)居士应,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五)宰官应,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令彼成就。(十六)波罗门应,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则应现此身,而为说法。(十七)比丘应,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十八)比丘尼应,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十九)优婆塞应,若有男子乐持五戒,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廿)优婆夷应,若有女人,五戒自居,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一)女主应,女主即天子之后。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廿二)童男应,若有众生不坏男根,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廿三)童女应,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廿四)天应,若有诸天乐出天伦,则应现天身,而为说法。(廿五)龙应,若有诸龙,乐出龙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廿六)药叉应,药叉,又作夜叉。若有药叉乐度本伦,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廿七)乾闼婆应,乾闼婆,即帝释天之乐神。若有干闼婆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廿八)阿修罗应,若阿修罗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廿九)紧那罗应,紧那罗,又作‘人非人’,头上有角,似人而非人。若紧那罗,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卅)摩呼罗伽应,摩呼罗伽,即大蟒蛇。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卅一)人应,若诸众生爱乐人身,修人之行,即现人身,而为说法。(卅二)非人应,非人即鬼畜之类。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则于彼前应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彼解脱。其中独觉应、缘觉应重复,四天王应、四天王太子应、女主应皆为集合身而非一身。此三十二应系菩萨以三昧闻薰、闻修、无作之妙力所得之自在成就。与法华经普门品所说之三十三身大同小异。[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十、观音义疏卷下、法华玄论卷十](参阅‘三十三身’513)
三十二器 [佛学大词典]
菩萨成就之三十二种法;乃用于成办事理,故称为器。即:(一)菩提心器,指佛所护持。(二)无伪器,指专心质直。(三)善根器,指增长志意。(四)菩提柱器(又称菩提根器),指修行于道。(五)多闻器,指正意思念。(六)出道器,指慧。(七)集义器,指进取。(八)大富器,指布施。(九)满愿器,指持戒。(十)三十二丈夫相器,略称端正器,指忍辱。(十一)一切佛法器,指精进。(十二)练心器,指禅定。(十三)度障器,指智慧。 (十四)等诸众生器,指大慈。(十五)救拔贫穷器,指大悲。(十六)喜乐佛法器,指大喜。 (十七)舍离爱恚器,指大舍。(十八)诸善根器,指善知识。(十九)般若波罗蜜器,指修进多闻。 (廿)离缚碍器,指出家。(廿一)少事务无恼乱器,指阿练若处,即寂静处。(廿二)诸禅定神通器,指乐于寂静。(廿三)化众生器,指四摄法,即菩萨摄受众生所行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法。(廿四)照明器,指护持诸法。(廿五)闻一切未闻法器,指陀罗尼。(廿六)断一切疑器,指辩才。(廿七)见诸佛器,略称见佛器,指念佛。 (廿八)护一切善根器,指无恼害心。(廿九)断我见器,指空法。(卅)舍诸所珍器,指因缘。(卅一)舍诸障碍授记器,指无生法忍。(卅二)无畏器,指缘不退地。[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四]
三十三间堂 [佛学大词典]
日本佛教名胜。位于京都。本名莲华王院。属日本天台宗。院中隔间共有三十三间,故称三十三间堂。该院在约一百二十公尺之大堂中安置观音像一千零一尊。日本长宽二年(1164),后白河上皇敕命平清盛营造,堂舍次第建齐,至建长元年(1249)烧毁。建长三年重建,此即目前之建筑。本尊千手千眼观音像为三点三公尺高之巨像,观音眷属之二十八部众二十八尊,形状甚珍奇,颇能表现镰仓雕刻之特色。
三十三过 [佛学大词典]
因明用语。指新因明所立之三十三种过误。即就因明论式中,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三支不完全而计之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等三十三过。古因明本立二十三过,陈那之新因明加以汰旧增新,具立二十九过,其后商羯罗主集大成而为三十三过。三十三过大体为与宗、因、喻构成法照应之过失,实具科学分类之本质。三十三过名称如下:(一)宗九过,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二)因十四过,两俱不成、随一不成、犹豫不成、所依不成(以上四不成)、共不定、不共不定、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俱品一分转不定、相违决定不定(以上六不定)、法自相相违、法差别相违、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别相违(以上四相违)。(三)喻十过,能立法不成、所立法不成、俱不成、无合、倒合(以上同喻五过)、所立法不遣、能立法不遣、俱不遣、不离、倒离(以上异喻五过)。[因明入正理论疏抄卷四十一、因明论疏瑞源记卷八](参阅‘因十四过’2271、‘因明’2276、‘宗九过’3145、‘喻’4916)
三十三观音 [佛学大词典]
观世音菩萨为摄化而自在示现之三十三种形像。法华经普门品及其他诸种感应传、持验记常述之,由此,民间亦流传此类图像,较著者有清代卓峰之观音应化图三十三幅(现藏于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三十三观音之名称及形像为: (一)杨柳观音,踞坐岩上,右手执杨柳,表千手观音之杨柳手三昧。(二)龙头观音,乘云中之龙,表三十三身之天龙身。(三)持经观音,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表三十三身中之声闻身。(四)圆光观音,身边放光明,表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七下)‘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文意。(五)游戏观音,箕坐云中,表同品(大九·五七下)‘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之文意。(六)白衣观音,敷草坐岩上,结定印,表三十三身中之比丘、比丘尼身。(七)莲卧观音,合掌,左向坐荷叶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小王身。(八)泷见观音,倚岩视右方之瀑布,表(大九·五七下)‘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文意。(九)施药观音,坐于池边,注视莲华,表(大九·五七下)‘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之文意。(十)鱼篮观音,乘大鱼,浮于水上,表(大九·五八上)‘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之文意。(十一)德王观音,趺坐岩上,右手执柳枝,表三十三身中之梵王身。 (十二)水月观音,乘莲瓣,立于水中,注视水中之月,表三十三身中之辟支佛身。(十三)一叶观音,乘一叶莲瓣,浮于水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宰官身。(十四)青颈观音,倚岩,左方有瓶,插以柳枝,表三十三身中之佛身。(十五)威德观音,箕坐,左手持莲,表三十三身中之天大将军身。(十六)延命观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颊,表(大九·五八上)‘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之文意。(十七)众宝观音,向左平坐,表三十三身中之长者身。(十八)岩户观音,端坐岩窟中,表(大九·五八上)‘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之文意。(十九)能静观音,在岩壁间,两手按一岩上,表(大九·五六下)‘为求金银琉璃(中略)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之文意。(廿)阿耨观音,坐岩观海,表(大九·五七下)‘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之文意。(廿一)阿摩提观音,箕坐岩上,表三十三身中之毗沙门身。(廿二)叶衣观音,敷草坐岩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帝释身。(廿三)琉璃观音,乘莲瓣,立于水上,两手持钵,表三十三身中之自在天身。(廿四)多罗尊观音,立云中,表(大九·五七下)‘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之文意。(廿五)蛤蜊观音,示现蛤蜊中,表三十三身中之菩萨身。(廿六)六时观音,右手持梵夹之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居士身。(廿七)普悲观音,衣端受风之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大自在天身。(廿八) 马郎妇观音,妇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妇女身。(廿九)合掌观音,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婆罗门身。(卅)一如观音,坐云中作飞行状,表(大九·五八上)‘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之文意。(卅一)不二观音,两手相叉立荷叶上,表三十三身中之执金刚身。(卅二)持莲观音,持一茎之莲,立荷叶上,表三十三身中之童男童女身。(卅三)洒水观音,左手持钵,右手执杨柳枝之立像,表(大九·五六下)‘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之文意。其中,除白衣、青颈、多罗尊、叶衣、阿摩提等五观音外,皆为唐代以后民间流传信奉之观音形像。[佛像图汇卷二]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