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可思议 [佛学大词典]

不能以心虑量,亦不能以言语说之五种不思议。即:(一)众生多少不可思议,谓众生永久之增减不断。(二)业果报不可思议,谓依业力而万物变现。(三)坐禅人力不可思议,谓依定力现出神通等。(四)诸龙力不可思议,如由龙之一滴水而降大雨。(五)诸佛力不可思议,如依佛法而证得涅槃之大果。[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卷三十、往生论注卷下](参阅‘四不思议’1662)

五山版 [佛学大词典]
乃指自日本镰仓时代末期始,至室町时代之期间于京都、镰仓之五山所开板之禅籍及诗文集等。镰仓时代中期曾于京都泉涌寺将宋版中与戒律有关之佛典加以翻刻,而五山版即继其后在京都东福寺、建仁寺,镰仓建长寺、寿福寺等,覆刻宋版及元版之禅籍。其版式皆模仿宋元版本,有轮廓、界线,采用袋缀,成为后世日本出版物之模范。[五山文学小史、日本古刻书史、日本印刷史]
五山文学 [佛学大词典]
日本文学派名。乃自一山一宁赴日之镰仓末期始,至室町时代,活跃于日本文坛而以五山为中心之文学。在镰仓时代新输入日本之临济宗,受到北条、足利两氏之保护而建立大寺院,各国名僧赴日以及日本学问僧之入宋不绝于途,成为当代文化之代表。汉诗方面,由白乐天而改崇苏东坡与黄山谷,文体亦由骈丽而转尊韩愈、柳宗元之古体。同时输入者,尚有宋学与宋代之水墨画等,对日本后世之影响颇大。日本正安元年(1299),宋僧一山一宁赴日,其门下有虎关师炼、雪村友梅、中严圆月、梦窗疏石,梦窗门下则有春屋妙葩、龙湫周泽、义堂周信、绝海中津、古剑妙快等,活跃于日本南北朝时代,开五山文学之黄金时代,但至室町时代即渐衰微。室町时期有惟肖得岩、江西龙派、太白真玄、心田清播等合称四绝。文学家则以瑞溪周凤之门下横川景三、景徐周麟、彦龙周兴及策彦周良等为着。又关于和训与抄物,继岐阳不二之后有桂庵玄树、文之玄昌、江西龙派、瑞溪周凤、桃源瑞仙、万里集九、笑云清三等甚为活跃。又因禅僧应各地之请而远离京都,四处讲经说法,遂奠定江户时代汉学勃兴之基础。[五山文学小史]
五山十刹 [佛学大词典]
五山与十刹之合称。又作五岳十刹。即我国与日本禅林官寺制度中最高与次高之寺院。(一)我国之五山十刹。五代顷,吴越王钱镠改江南之教寺为禅寺,及南宋迁都江南之后,乃大兴禅寺。宁宗时,由史弥远之奏请,始制定禅院之等级,设置五山十刹。五山即:(一)兴圣万寿禅寺(浙江杭县径山),(二)景福灵隐寺(浙江杭县灵隐山),(三)净慈寺(浙江杭县南屏山),(四)景德寺(浙江鄞县天童山),(五)广利寺(浙江鄞县阿育王山)。十刹指:(一)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浙江杭县),(二)道场山护圣万寿寺(浙江吴兴),(三)蒋山太平兴国寺(又称灵谷寺,江苏南京),(四)万寿山报恩光孝寺(江苏吴县),(五)雪窦山资圣寺(浙江鄞县),(六)江心山龙翔寺(又称江心寺,浙江永嘉),(七)雪峰山崇圣寺(福建闽侯),(八)云黄山宝林寺(浙江金华),(九)虎丘山云岩寺(江苏吴县),(十)天台山国清忠寺(浙江临海)。一说五山起于大慧宗杲以后,系当时灵隐寺之僧众集会于直指堂所议定者,非由朝廷所制定。其时,五山享有特殊权威,至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诏建大龙翔集庆寺于金陵,独冠五山,五山之势力乃渐趋衰微。以后教院亦设置五山十刹,而与禅院之五山十刹并称。[护法录觉原禅师遗衣塔铭序、敕修百丈清规卷下大众章游方参请条](二)日本之五山十刹。又称扶桑五山十刹。日本仿我国之制,于镰仓末期设置五山,至室町时代其机构始告整备。十刹之制定较五山为迟,建武元年(1334)成立位次,然未全十刹之数。历应四年(1341)八月足利直义设定五山十刹,其后屡有变迁。至德三年(1386)定南禅寺在五山之上,并于京都、镰仓各别设立五山十刹,遂形成京都与镰仓对立之形势。京都之五山:(一)天龙寺,(二)相国寺,(三)建仁寺,(四)东福寺,(五)万寿寺。十刹:(一)等持寺,(二)临川寺,(三)真如寺,(四)安国寺,(五)宝幢寺,(六)普门院, (七)广觉寺,(八)妙光寺,(九)大德寺,(十)龙翔寺。镰仓之五山:(一)建长寺,(二)圆觉寺,(三)寿福寺,(四)净智寺,(五)净妙寺。十刹:(一)禅兴寺,(二)瑞泉寺,(三)东胜寺,(四)万寿寺,(五)东渐寺,(六)万福寺,(七)太庆寺,(八)兴圣寺,(九)法泉寺,(十)长乐寺。[扶桑五山记、镰仓五山记、日本禅宗史要]
五不赴请 [佛学大词典]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四载,有一长者就家设供,欲供养佛及僧众,比丘皆去,唯世尊独留在寺,令人取食,不赴其请,故说此五种不赴请之因缘。即:(一)为宴默而居,谓如来深入禅定,寂然宴默,故不赴请。(二)为诸天说法,谓如来为诸天众宣说法要,故不赴请。(三)为观察病,谓时有病僧,如来为瞻察调理,故不赴请。(四)为看诸卧具,谓时有商人施僧妙毡,比丘得毡,制新卧具,弃旧卧具,狼籍于地。佛欲待比丘离去,往彼瞻看,故不赴请。(五)为制其学处,制,指制立;学处,指当学戒。以比丘不应制新卧具而弃掷旧者,佛欲制其学戒,故不赴请。
五不应答 [佛学大词典]
五种问不应作答。即:(一)试问,人怀慢心,以自己所知者问于他人,试彼知否。(二)无疑问,自己无所疑而设假作问。(三)不为悔所犯问,于事已知有所犯而无追悔心,复又设问。(四)诘问,已知他人不能作答,而故作诘难。(五)不受语问,曾经听说而不接受,复又设问。[十诵律卷五十、法苑珠林卷二十四]
五五百年 [佛学大词典]
又作五个五百年、五个五百岁、五五百岁。乃一种宗教史观。类似者有‘正、像、末’三时之说,如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载,佛陀入灭后二千五百年间,可区分为五个五百年,以表示佛教消长之趋势。其中,前二个五百年为正法之时,此时有修证解脱禅定之人;第三、第四个五百年为像法之时,此时之人虽有修行而无证果,唯有多闻、布施者;最后一个五百年又称‘后五百年’,则为末法一万年之初五百年,此时之人无修无证,唯以斗诤而为正修。(一)第一五百年,为解脱坚固(学慧坚固)时期,得智慧悟道之解脱者为数甚多。(二) 第二五百年,为禅定坚固时期,得禅定者众多。(三)第三五百年,为多闻坚固时期,此时期热心听闻佛法者众多。(四)第四五百年,为造寺坚固时期,于此时期间热心建立寺院者颇多。(五)第五五百年,为斗诤坚固时期,此时期则互相攻伐,以自说为优、他说为劣之斗诤风气盛行。[大方等大集经卷三贤护分、释净土群疑论卷三、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末法灯明记、大乘法相名目卷六下](参阅‘正像末’2002)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