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乘 [佛学大词典]

乘,梵语ya^na。指道、船、车,即运载之义。为教化众生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之五种法门,称为五乘。(一)通常指:(一)人乘(梵manus!ya -ya^na ),人以三归五戒为乘,运出三涂四趣而生于人道。(二)天乘(梵deva -ya^na ),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而达天界。(三)声闻乘(梵s/ra^vaka -ya^na ),即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四)缘觉乘(梵pratyeka -buddha-ya^na ),即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槃而成辟支佛。(五)菩萨乘(梵bodhisattva -ya^na ),即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盂兰盆经疏卷上、法华玄论卷七] (二)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所举之五乘为:(一)天乘,即以十善法运载众生,使其得以生于欲界天。(二)梵乘(梵brahma -ya^na ),即以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运载众生出生死海,生于色界、无色界。(三)声闻乘,即以生灭四谛之法运载众生出离三界。(四)缘觉乘,即以生灭无生之十二因缘法运载众生出离三界。(五)诸佛如来乘(梵buddha -ya^na ),即以事理之六度、次第之三观等诸法运载众生同至涅槃彼岸。[入楞伽经卷四、楞伽经义疏卷二下、华严五教章卷一] (三)华严宗所揭示之五乘为:(一)一乘(梵eka -ya^na ),即以一乘实相之法为乘,至涅槃彼岸。(二)菩萨乘,即以六度万行为乘,出离三界。(三)缘觉乘,即以十二因缘为乘,越出三界。(四)声闻乘,即以四谛法为乘,超出三界。(五)小乘(梵hi^na -ya^na ),即人天乘。以五戒十善为乘,出离四趣。[华严五教章卷一、华严五教章义苑疏卷一、华严五教章匡真钞卷二] (四)据称赞大乘功德经载,佛以随类音而为有情类说五乘法。此五乘指:(一)声闻乘, (二)独觉乘,(三)无上乘(梵an -uttara-ya^na ),(四)种种乘(梵na^na^ -ya^na ), (五)人天乘(梵deva -manus!ya-ya^na )。 (五)真言宗以五大配于五乘,此五乘皆为毗卢遮那(大日如来)法身中之自体,故别立五乘成佛。即:(一)人乘,即地大。以人皆住于地之故。(二)天乘,即水大。水以鍐为种子,鍐,离言说之义。水从方圆之器自在而转,与天自在之义相应和。(三)声闻乘,即火大。以声闻自心发火,而灰身灭智之故。火大之种子为啰,啰为语菩萨之种子,声闻依言教而得度,故配于火大。(四)缘觉乘,即风大。风大之种子为诃,诃,因缘之义。缘觉观十二因缘,故二者之义相应。又缘觉之开悟以观缘起无常之理而证悟,如由风缘而观飞花落叶,遂体悟花叶毕竟随风飘零之无常,故以缘觉配于风大。(五)菩萨乘,即空大。因菩萨以二空为观之故。[秘藏记卷末、秘藏记钞卷十] (六)净土宗则认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皆得蒙受阿弥陀佛广大之愿力,而往生净土,称为五乘齐入。 (七)又天台宗将声闻、缘觉二乘合并为一,再加佛乘,则亦为五乘。 总之,教导、运载众生生于人、天乘之世间法门,称为世间乘;教导、运载众生生于声闻、缘觉、菩萨乘,以超越生死迷界之法门,称为出世间乘。 五乘之外,另有所谓四乘之说,系指:(一)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乘。(二)人天乘、小乘、三乘、一乘等四乘。(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四乘。(四)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等四乘。依声闻、缘觉、菩萨、佛四乘所说之观法,其智慧有所分别,故有下观智、中观智、上观智、上上观智(四乘观智)之别。

五香 [佛学大词典]
(一)密教作坛时,与五宝、五谷等共埋于地中之五香。指沉香、白檀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二)密教为成就诸真言而备办之五种坚香。即沉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罗香、天木香。[苏悉地羯啰经卷下备物品](三)密教佛部、莲华部、金刚部等三部通用之五香。即沙糖、势丽翼迦、萨折啰娑、诃梨勒、石密。[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四)密教修孔雀经法时所烧之五香。即沉香、白胶香、紫香、安息香、薰陆香。[乳味钞卷二十、卷二十五](五)谓五分法身清净之香。又称五分香、五分法香。即指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集诸经礼忏仪卷上、大藏法数卷三十三、建立护摩私记](参阅‘五分香’1067)
五食 [佛学大词典]
五种出世间之食。乃长养圣者慧命善根之五种法食。即:(一)念食,谓修行者常持正念,长养一切善根。(二)法喜食,谓修行者爱乐大法,而得资长道种,其心常生喜悦。(三)禅悦食,谓修行者由得禅定力而能自养慧命,道品圆明,心常喜悦。(四)愿食,谓修行者以身持愿,不舍万行而长养一切之善根。(五)解脱食,谓修行者解脱各种惑业之系缚,于法得自在,以长养一切之菩提善根。[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华严经疏卷十九、卷二十八]
五风 [佛学大词典]
指存于人体内之五种气息。据金七十论卷中之说,五风乃诸根共通者。五风即:(一)波那风(梵pra^n!a ),此风由口、鼻摄取外尘,动十三根,又称呼吸风。 (二)阿波那风(梵apa^na ),此风见可畏之事物即缩避之,致人怯弱,又称缩避风。(三) 优陀那风(梵uda^na ),此风令人高慢,以己独胜,他人皆不及我,又称胜他风。(四) 婆那风(梵vya^na ),此风遍满全身,其极至则渐离人体,离尽而卒,又称遍满风。 (五)娑摩那风(梵sama^na ),此风住于心处,摄持身心,又称摄持风。此五风之消长,能左右人之行动作为乃至其一生之荣枯。
五乘齐入 [佛学大词典]
五乘齐入净土之意。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根机,皆藉弥陀广大本愿力之强缘而齐入真实之报土。[观经疏玄义分、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二、卷六]
五俱伦 [佛学大词典]
又作五俱轮、五拘邻、五俱邻。即佛陀成道之初,于鹿野苑最先度化之五比丘。依法华文句卷四之三,五比丘依序为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然‘俱伦’一词,其义不详,一说此五人自过去世以来俱为同伦,故称俱伦;或谓‘俱伦’乃阿若憍陈如之别译,又作拘邻,五比丘中以俱伦为首,故统称之为五俱伦。[法苑珠林卷十一、寂照堂谷响集卷四]
五俱意识 [佛学大词典]
唯识家谓与五识(眼、耳、鼻、舌、身)同时生起之意识。为四种意识之一。即指意识中之明了意识。明了意识与五识俱起,助五识生起现行,复能令五识明了取境,故称五俱意识。[成唯识论卷七、百法问答钞卷一]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