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物 [佛学大词典]

古代僧院中澡浴必备之七样物品。即:然火、净水、澡豆、酥膏、淳灰、杨枝、内衣。据洞上伽蓝杂记载,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可得七福报。(参阅‘七病’102)

七法不可避 [佛学大词典]
谓生、老、病、死、罪、福、因缘等七者不可避。据法苑珠林卷六十九载:(一)生不可避,指依前世善恶之业因,苦乐之生不可避。(二)老不可避,指生者不可避老。(三)病不可避,指生者不可避疾病。(四)死不可避,指生者不可避死。 (五)罪不可避,指多造罪业,则恶道之苦果不可避。(六)福不可避,指造善业,则善道之乐果不可避。(七)因缘不可避,指由如是之因,和于如是之缘,而生吉凶、祸福、贫富、寿夭等,系法尔之道理,故不可避。
七宗 [佛学大词典]
(一)指律、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真言、禅等七宗。是于八宗中去俱舍、成实宗,更加禅宗而成。[元亨释书卷二十七](二)指禅宗之七派。禅宗自六祖慧能以后,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临济、沩仰五派,临济一派复出杨岐、黄龙二派,后世称为七宗。(参阅‘禅宗’6455)
七夜待 [佛学大词典]
全称七夜待大事。于每月十七至二十三日中,以七夜之月各配以六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每夜住各尊之三昧而礼拜,祈诸愿成就。十七日为千手观音、十八日正观音、十九日马头观音、二十日十一面观音、二十一日准胝观音、二十二日如意轮观音、二十三日大势至菩萨。类此之修法,有霜月二十六夜待,以爱染明王为本尊。[十七通印信、十结二、修验深秘行法符咒集卷四]
七知 [佛学大词典]
据北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载,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称为具足梵行。七知即:(一)知法,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二)知义,知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三)知时,知可修寂静、精进、舍定、供养佛师、布施、忍辱、般若等之时。(四)知足,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等,知所止足。(五)知自,知悉自己之戒、多闻、慧、正念、善行等。(六)知众,知分别刹利、婆罗门、居士、沙门之众,而为应机之说法问答。(七)知人尊卑,知信者与不信者之别,又知自度与他度之尊卑。(参阅‘七妙法’98)
七知经 [佛学大词典]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作七智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一)A. (An%guttara-nika^ya,增支部)VII.64 Dhamman~n~u^、(二)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经(大正藏第一册)、(三)增一阿含经等法品第三十九(大正藏第二册)合为四异译本,其中以本经为最短,旨在叙述比丘若知七法(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可得证悟。
七花八裂 [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有支离破碎之意。然亦用于赞赏自在通达无障碍之意。七或八表示多数。碧岩录卷一第九则赵州四门之本则评唱谓(大四八·一四九下):‘才问着,却是极则相似;才拶着,七花八裂,坐在空腹高心处。’同书卷二第十四则云门对一说之下语:(大四八·一五四下)‘无孔铁锤,七花八裂,老鼠咬生姜。’类似用语尚有七纵八横、七穿八穴、七通八达、七颠八倒、七支八节、七零八落、七凹八凸等。[碧岩录第二则、第十五则、第四十则、从容录卷四第六十四则、古尊宿语录卷六、卷七、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二十七下]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