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绘词 [佛学大词典]

凡三卷。又称三宝绘。日本永观二年(984)源为宪撰。系作者为冷泉天皇皇女尊子内亲王之进入佛门而着之佛教故事集。三宝指佛法僧。本书上卷为释迦本生故事;中卷为日本僧俗十八人之传记,大体皆出自日本灵异记;下卷为每月份之佛教行事(法会)之解说。本书为了解当时日本社会之重要资料。

三宝礼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三敬礼、三礼。乃礼拜佛、法、僧三宝之意。礼文种类甚多,如今寺院通行之佛门必备课诵本所载者原出于旧华严经卷六净行品(大九·四三○下):‘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又如智顗之法华三昧忏仪(大四六·九五○中):‘一切恭敬,一心敬礼十方常住佛,一心敬礼十方常住法,一心敬礼十方常住僧。’及遵式之往生净土忏愿仪(大四七·四九一下):‘一心敬礼十方法界常住佛,一心敬礼十方法界常住法,一心敬礼十方法界常住僧。’凡此,皆以礼敬三宝为其要旨。据往生礼赞偈载,十方虚空无边,三宝无尽,若能至心顶礼一拜,即增福无量,功德无穷,得身口意业解脱。[法事赞卷上、弥陀忏仪、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一]
三宝鸟 [佛学大词典]
又称佛法僧鸟。以其鸣声似‘佛法僧’之音,故有此名。其形似鹎鸟,而较肥大。身为浓绿色,翼及尾为青、紫色,嘴短,末端稍曲,与脚皆是朱红。此鸟产于热带地方,平时少闻其声,或于讲经会上偶闻其鸣,为少见之灵禽。
三宝章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三宝标、三宝、三叉、三钴。用以象征佛法僧三宝之图象、标帜等。印度阿育王时代即已盛行,今山琦塔(Sanchi)四门存有此类刻画,多用以装饰塔门之尖头、柱、横梁。其章标多于法轮之上安三叉,一般即以三叉象征三宝;另有一说,即以三叉象征佛宝,法轮象征法宝,树叶象征僧宝。于今阿摩罗婆提大塔(梵Amara^vati^ )内侧之玉垣发现有二种三宝章之刻画,其一于上栏刻有佛塔,中栏刻法轮,下栏刻树木;另一种即中央刻佛塔,左侧刻法轮,右侧刻树木。[A. Cunningham: The Bhilsa Topes;Stu^pa of Bharhut; J. Fergusson:Tree and Serpent Worship ; History of Indian and Eastern Architecture、印度佛迹实写解说、印度旅行记(天沼俊一)]
三忏 [佛学大词典]
忏即忏摩,意为悔过。据天台四教仪集注载,忏摩有三种,即:(一)作法忏,谓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三业依法披陈罪过,求哀忏悔。(二)取相忏,谓定心运想,于道场中,或见佛来摩顶,或见光现,或见花飞,或梦见诸瑞相,或闻空中声。于此诸相,随获一种,罪即消灭。(三)无生忏,一切罪业皆从一念不了心性所生,若了心性本空,罪福无相,则一切法皆悉空寂,罪亦消灭。以上作法、取相二忏为事忏,无生忏为理忏。理忏为正,事忏为助;若正助合行,事理兼运,则无罪不灭,无福不生。
三蕴 [佛学大词典]
小乘化地部将万法分成三种,称为三蕴。即:(一)一念蕴,指刹那生灭之法。(二)一期蕴,指人自生至死间相续之法;五根等属之。(三)穷生死蕴,指穷生死而至金刚喻定间相续之法。
三觉 [佛学大词典]
(一)指三种恶觉。又作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即:(一)欲觉,又作贪觉,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二)嗔觉,又作恚觉,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嗔心。(三)害觉,又作恼觉,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杂阿含经卷二十四、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品类足论卷五](参阅‘三想’636)(二)指三种善觉。又作三善觉。即:(一)离欲觉,又作出觉,可用以对治欲觉。(二)无恚觉,又作无嗔觉,可用以对治嗔觉。(三)无害觉,可用以对治害觉。[长阿含经卷八、品类足论卷五、成实论卷十四善觉品](三)为妙觉果佛所具足之三觉,即:(一)自觉,谓觉知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证圆觉,故称自觉。(二)觉他,谓运无缘之慈,度诸众生,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三)觉行圆满,又作觉满,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阿罗汉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二觉,佛具三觉。[品类足论卷五、观经玄义分卷一、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四)大乘起信论所说之本觉、始觉、究竟觉。(一)本觉,指一切众生本来固有之自性清净心。(二)始觉,依本觉内薰与教法外薰而妄心渐起契于本觉之知觉者。(三)究竟觉,始觉中与本觉极其一致者。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