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神力无碍用 [佛学大词典]

十回向位中第八如相回向位之菩萨有十种无碍用,神力无碍用即为其中之一。出自八十华严卷五十六离世间品,六十华严卷三十九则称神力自在。即:(一)以不可说世界置于一尘中而无碍。(二)于一微尘中显现一切法界、佛刹而无碍。(三) 于一毛孔容受一切大海水,能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而不触扰众生。(四)于不可说世界内自身中示现一切神通而无碍。(五)以一毛系不可数金刚围山持行十方,而不令众生恐怖。(六)以不可说劫作一劫,一劫作不可说劫,显现成坏差别,而不令众生恐怖。(七)于一切世界显示水火风灾等种种变坏,而不烦扰众生。(八)一切世界三灾坏时,悉能护持一切众生资生之具,而不令损缺。(九)以一手持不可思议世界掷于不可说世界之外,而不令众生惊怖。(十)说一切刹同于虚空,令诸众生悉得悟解。(参阅‘十无碍用’477)

十神力 [佛学大词典]
(一)指佛演说法华经后,示现之十种神变。即:(一)出广长舌,上至梵世。 (二)由无数毛孔放无数色光,遍照十方世界。(三)摄舌相而謦欬。(四)弹指。(五)由謦欬及弹指之二音声,地起六种震动。(六)由震动而普遍十方世界之众生皆来会。(七)天龙、夜叉等见此盛会之庄严,百千万亿之菩萨及诸四众恭敬围绕释迦牟尼佛,生大欢喜心,于虚空中高唱奉劝礼拜恭养释迦牟尼佛。(八)诸众生闻虚空中之声,合掌向娑婆世界,归命称名。(九)以种种之华香、璎珞、幡盖等遥散娑婆世界。(十)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法华经神力品、法华文句记卷二十九](二)指如来与菩萨之十力。(参阅‘十力’361)
十益 [佛学大词典]
又作闻经十益。据华严经疏卷一载,听闻华严经有十种益,即:(一)见闻益,谓见闻如来常说遍说此大经,佛佛道同,法应如是,令诸众生入佛境界,成见闻益。(二)发心益,谓闻如来说本因中大愿大行,誓度众生,遂发信心,学佛行愿,成发心益。(三)造修益,谓闻如来说此大经,发起当机智慧善业,令诸众生如法进修,成造修益。(四)顿得益,谓闻如来初成正觉,即说此经,为根本法轮,义理玄妙,具含众德,令诸众生即能开悟,成顿得益。(五)灭障益,谓闻如来说此大经,广明依正二果胜德庄严,乃信乐修行,灭烦恼障,成灭障益。(六)摄位益,谓闻此经显说圆融地位,即一位之中,具摄诸位功德,期心证入,成摄位益。(七)起行益,谓闻此经广说圆融妙行,即一行顿成诸行,乃起深信解,发意修行,成起行益。(八)称性益,谓闻说此经,称性极谈,真实之法,决须解了,依性起修,成称性益。(九)转利益,谓闻此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乃辗转与人演说,皆得饶益,成转利益。(十)速证益,谓总具前述诸法门之故,广修众德,则能速出生死,顿证菩提,成速证益。
十海 [佛学大词典]
(一)乃指佛陀开悟之十种境界。其境广大无边而难以量度,故以海譬喻。据旧译华严经卷二卢舍那佛品所载,即:(一)世界海,为佛陀教化之场所。(二)众生海,教化对象之众生。(三)法界方便海,此法界具有理性(理本来具足之真实本性)、染事(迷之诸现象)、离垢(即离烦恼)、净用(菩提清净之作用)等四义。(四)调伏海,由佛所调伏众生之根欲。(五)佛海,教化主之佛,其数无限,到处说教。(六)波罗蜜海,佛所说之实践方法及其实践行为。(七)法门海,佛所显示之教及其实践所悟之法。(八)化身海,为顺应教化之对象,而变现种种之形相。(九)佛名号海,顺应对象而显示种种名号。(十)佛寿量海,顺应对象而佛寿可长短自在。旧译华严经卷三亦有‘五海十智’之说,与新译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之译名略异。[华严经探玄记卷三](二)菩萨之因德深广,以海为喻,共有十种。据新译华严经卷六载,即:(一)一切菩萨誓愿海,(二)一切菩萨发趣海,(三)一切菩萨助道海,(四)一切菩萨乘海,(五)一切菩萨行海,(六)一切菩萨出离海,(七)一切菩萨神通海,(八)一切菩萨波罗蜜海,(九)一切菩萨地海, (十)一切菩萨智海。即诸菩萨发誓愿、修智慧等,进修十住、十行等法,行普贤行,得诸神通乃至一切智,教化利益众生,其因德深广无边,总为十海。[新华严经合论卷十八、华严经疏卷九]
十问 [佛学大词典]
指金刚手在大日经中向佛陀请益之十个问题。大日经一部之内容,即佛陀之一一阐说。(一)菩提心之性如何?(二)菩提心之相如何?(三)有几心次第得是菩提心?(四) 此诸心差别之相如何?(五)凡经几时得究竟之菩提心?(六)菩提心所具微妙之功德如何? (七)将以何行修行?(八)云何修行?(九)众生之异熟心如何?(十)瑜伽行者之心,云何与之殊异?[大日经疏卷一]
十问讯 [佛学大词典]
又作普同问讯。即低头合掌,向左、右侧问讯,此左右横向之形,如横书‘一’字;复向正面问讯,合掌当胸而下,如纵书‘1’字;前横而后竖,犹若划‘壹拾’ 字,故称十问讯。禅林象器笺第十类礼则门:‘十问讯,即普同问讯也。合掌横竖,若画十字,故名。’
十习因 [佛学大词典]
指招感未来地狱果报之十种习因。又作十习、十因十果。习,习续之义。习续前念的善、恶、无记之因,而招感后念的善、恶、无记之果,乃至习续前世善、恶、无记之因,而招感后世善、恶、无记之果。故一前一后,在前为因,在后为果。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列举出能招感未来地狱果报之十种习因,即:(一)淫习因,淫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气现前,二习相燃,故感受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二)贪习因,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搅不止,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凌,故感寒冰地狱之报。(三)慢习因,慢习交凌,发于相恃,驰流不止,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故有血河毒海融铜灌吞之报。(四)嗔习因,嗔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人衔冤,杀气飞动,受此业之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五)诈习因,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故有绳木绞挍,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挝棒等报。 (六)诳习因,心起欺罔而不止,飞心造奸,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扬,各无所见,故受没溺腾掷飞坠漂沦等报。(七)冤习因,冤习交嫌而起冲恨,如阴毒之人怀毒恶之心,故受业感而有投掷擒捉击射之报。(八)见习因,执己之邪见以是非其事,而产生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报。(九)枉习因,起诬谤、枉屈良善,由此业之感,故受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十)讼习因,因诤讼交喧而生隐覆之心,故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六]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