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 [佛学大词典]

指阎魔王之使者。天者自然之义,以发自自然之业道而警醒世人,故譬之为天使。正法念处经卷十九举出老、病、死等三天使。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则举出生、老、病、死、王法之牢狱等五天使,亦称为五大使者。[起世经卷四](参阅‘五大使者’1058)

天邪鬼 [佛学大词典]
乃毗沙门天腹部之鬼面名。本名为河伯面、河伯,或海若,皆为水神之名。后世将毗沙门天足踏之异形鬼称为‘耐薰’。一般人将忤逆人意之各种事情,亦以天邪鬼称之。
天衣无缝 [佛学大词典]
天衣乃指天人所穿着之衣服,其重量极轻,且天愈高,衣则愈轻。大智度论卷三十四(大二五·三一○下):‘色界天衣无重相,欲界天衣从树边生,无缕无织。’准此,则可知天衣殊胜而无须织缝,是亦无缝合之痕迹可言。此外,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八愿谓(大一二·二六九上):‘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此愿即是以人、天俱有自然而得之无缝妙衣为誓愿要点。至后世,则比喻事无迹象可寻;又形容诗歌、文章、或行事自然、贴切而流畅者,皆称为‘天衣无缝’。
天衣派 [佛学大词典]
梵名Digambara 。又作裸体派、空衣派、空衣外道、露形外道。印度耆那教派别之一。西元一世纪时形成。主张耆那教徒不应拥有私产,甚至衣服亦不应有,以天为衣,故有此名。以其裸体生活,无所羞耻,故又称无惭外道。或有教徒仅系一腰带,长度不得超过一公尺半。本派教徒手持孔雀毛作之掸子,用以清除路上小虫,以防伤害,住于寺庙或远离俗人之处,乞食为生,日食一餐,鄙视妇女,流行于北印度。后分为毗娑般提(梵Bi^sapanthi^ )、达罗那般提(梵Ta^ran!apanthi^ )、德帕般提(梵Topa^panthi^ )、鸠摩那般提(梵Gumanapanthi^ )等派,此后续有分裂。
天狗 [佛学大词典]
我国称彗星、流星之类为天狗,印度则将彗星称为忧流迦(梵Ulka^ ),故正法念处经卷十九畜生品之注,以梵语忧流迦配当天狗。又据山海经卷二载,天狗为怪兽名,其状如狸而首白,其音如榴榴,可御祸凶。日本自中古以来,民间视天狗为天魔之一种,谓天狗住于深山,为人形、高鼻而有翼,飞行自在,着僧服或修验者之服装。并有说天狗为我执憍慢之出家人所堕落之魔道者。[大日经疏卷五、史记天官书第五、古事谈卷三、寂照堂谷响集卷二]
天竺 [佛学大词典]
(一)印度之古称。又作天笃、天督、天毒、身毒。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大唐西域记卷二(大五一·八七五中):‘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中略)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中略)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括地志载:‘天竺国有东、西、南、北、中央五国,即今五印度也。’(参阅‘印度’2209)(二)天竺寺之略称。位于浙江杭县。有三座,在白云峰北者,称上天竺寺;在稽留峰北者,称中天竺寺;在飞来峰之麓,称下天竺寺。上、中、下三天竺寺分别于五代吴越、隋、东晋时所建。(参阅‘天竺寺’1351)
天竺九仪 [佛学大词典]
印度古代九种致敬之礼法。即:(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大唐西域记卷二]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