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曼荼罗 [佛学大词典]

(一)密教以五大所成的佛菩萨之法体,或以五大之色彩绘佛菩萨相好具足之尊体。所谓五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等能生成万法之五种要素,其次第配对之色为黄、白、红、黑、青等五色。又称摩诃曼荼罗、大曼。为四种曼荼罗之一。即于如来三种秘密身中,由五大所成的相好具足之形像,称为大曼荼罗。或修五相成身观而成就本尊瑜伽的行者之身,亦称大曼荼罗。此外,以五大之色,彩画图像,一般亦称大曼荼罗。若就金刚界曼荼罗而言,金刚顶瑜伽经初品所说六曼荼罗中之初者即称大曼荼罗,即指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中诸尊之画像。此大曼荼罗,可配于四种法身中之自性法身、三密中之身密、三宝中之佛宝。[理趣释卷上、即身成佛义、陀罗尼门诸部要目] (二)为日本佛教用语。乃日本日莲宗所说圆实大乘之曼荼罗。又称轮圆具足曼荼罗、十界圆具曼荼罗、十界劝请曼荼罗。即以文字图显法华经本门八品虚空会之会座仪式。

大般涅槃经集解 [佛学大词典]
凡七十一卷。梁代宝亮等撰。又作大般涅槃经义疏、大般涅槃疏、涅槃经集解。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内容集录诸家有关南本涅槃经之说,且随处揭举撰者之解说以阐释经文,为现存涅槃经注疏中之最古者。本书系梁天监八年(509),奉武帝之敕命撰集者。撰注者有宝亮、道生、僧亮、法瑶、昙济、僧宗、智秀、法智、法安、昙准、昙爱、慧朗、昙忏、明骏、慧诞等十余师。[梁高僧传卷八、佛祖统纪卷三十七]
大般涅槃经疏 [佛学大词典]
凡三十三卷。隋代灌顶撰。又作南本涅槃经疏、涅槃经疏。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以天台教旨解释南本涅槃经,并随处以南本涅槃经与方等般泥洹经、大般泥洹经、北本涅槃经等经辨其异同。灌顶于大业十年(614)至十五年间撰著之,原书仅有释文十二卷、玄义一卷,书中唯以科句节断经文。其后荆溪湛然再治之,于诸文之下,冠上‘私谓’或‘私云’之语,以彰显其义。荆溪再治本共有十五卷。南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师正以原疏之科句分别标示于经中,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开版。至明朝万历年中,圆澄更将经文与注疏汇编成会疏三十六卷,并制条个三卷,然后人对其所作会疏颇有‘擅自笔削,混淆泾渭’之贬。日本守笃本纯重行取十五卷疏会入经文,校合诸本,附上注解,共成三十六卷刊行之。此外,本书另有十八卷、二十卷、三十三卷等诸种版本。本书之注疏有私记十二卷(行满)、私记九卷(道暹)、治定疏科十卷(智圆)、三德指归二十卷(智圆)等。[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下末、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四、宋高僧传卷六、佛祖统纪卷七、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
大般涅槃经后分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唐代若那跋陀罗译。又作大般涅槃经荼毗分、大涅槃经后译荼毗分、涅槃经后分、阇维分、后分。叙述佛入灭前后之事迹。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西藏藏经则将本经附于大般涅槃经末尾。系自汉译本中转译者。分为四品半,即憍陈如品余、遗教品、应尽还源品、机感荼毗品、圣躯廓润品。关于本经之传译,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二载,本经乃唐麟德年中(664~665),南天竺僧若那跋陀罗与唐僧会宁于南海波陵国所共译,于仪凤年初送至长安。本经世称为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后分。憍陈如品余即补续大般涅槃经之憍陈如品,然本经所记,多同于长阿含游行经等之说,即小乘涅槃之文,与昙无谶所译大乘涅槃之意不同,故义净认为本经与大乘涅槃颇不相涉;然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则以经中所说(大五五·五九一上):‘常乐我净,佛菩萨境界,非二乘所知。’及经初所题之‘憍陈如品末’,而认为本经与大涅槃义理相涉、文势相接。据灌顶之大般涅槃经疏卷三十三引居士请僧经,可知在唐代以前,大般涅槃经即有烧身品、起塔品、嘱累品等三品后分经之说。然出三藏记集卷五之疑经伪撰杂录,将居士请僧经编入疑录。又宋代智圆之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二十,谓本经之遗教、还源二品相当于嘱累品,荼毗、廓润二品相当于烧身品,起塔品则尚未传至中土。另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之三载,涅槃后分本在伪目,至大唐刊定始入正经。依此推之,居士请僧经若属伪经,则本经或为会宁等人伪撰亦未可知。[宋高僧传卷二智贤传、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大藏纲目指要录卷三、阅藏知津卷二十五]
大寂定 [佛学大词典]
又作大涅槃、大灭度。指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即远离有为、生灭等诸法,而居于究竟空寂之大寂静。以其体量周遍虚空,故谓之大。又入此定时,能现五德之瑞相。据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品所载,释尊宣说无量寿经时,即入此定。[无量寿经、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参阅‘五德瑞现’1195)
大专佛学社团 [佛学大词典]
近二十余年来,大专青年学佛人数激增,各院校纷纷成立佛学社团,发行刊物,并举办各项活动,对台湾佛教之发展,不无推动之力量。兹列举自民国四十九年(1960)至六十年,先后成立之学社,及其成立年月。其后,另有东哲社(静宜文理学院)、怛音社(工业技术学院)、普明社(大同工学院)、哲学社(淡水工商专校)、钟铎社(交通大学)、进德学社(教育学院)、东方文化研究社(屏东师专)、慧钟社(清华大学)、哲谊社(中华医专)、晨钟社(德育护专)、慈慧学社(高雄工专)、菩提社(勤益工专)、力行社(东方工专)、正义学社(永达工专)、中华文化研习社(中华工专)、文化研究社(南荣工专)、智觉社(云林工专)、大云社(建国工专)、东方哲学社(昆山工专)、东方哲学社(联合工专)、正定社(国际商专)、中谛学社(中山大学)等,亦陆续成立,积极展开各种佛学研究之活动。
大教网 [佛学大词典]
指如来之教法。如来之教法能救沉沦于生死大海之人,故以网譬之。旧华严经卷五十八(大九·七七三下):‘张大教网,宣生死海。’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