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化自在天 [佛学大词典]

他化自在,梵名Para -nirmita-vas/a-vartin ,巴利名Para-nimmita-vasa-vattin ,音译作波罗尼蜜和耶越致、波罗尼蜜、波罗维摩婆奢、娑舍跋提。又译作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化应声天。单称自在天、他化天、化他天,或第六天。即六欲天之第六天。此天假他所化之乐事以成己乐,故称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论卷九(大二五·一二二上):‘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即于他化之中得自在。 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娆害正法之魔王,乃四魔中之天魔,有‘第六天魔王’之称。又据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载,第六天上别有纵广六千由旬之天魔宫殿。大智度论卷五(大二五·九九中):‘魔有四种(中略)。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此天位于欲界天之最高所,在距大海百二十八万由旬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与忉利天同。于此天界,有优钵罗花等之水生花及解脱花等之陆生花。 此天有三事胜于阎浮提,即:长寿、端正、多乐。天众之寿量为一万六千岁,其一昼夜约为人间一千六百年,但亦有中夭者。其身长十六由旬或一拘卢舍半,衣长三十二由旬,广十六由旬,然重仅半铢。食自然之食。男女相视成淫,欲求子时,随念而忽化生于膝上。初生时,如人间十岁之孩童,色貌圆满,衣服自备。于诸经中,如大阿弥陀经卷上、海龙王经卷四法供养品、商主天子所问经、说无垢称经卷一序品等皆述及此天之各种庄严景象。又于大乘诸经中,华严经七处八会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般若经四处十六会中之第十会他化自在天宫说般若理趣分等,即是于此天之天宫中所宣说者。 于密教中,此天位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西北方。其形像,身呈肉色,右手直竖,手中执箭,左手屈三指,手中持弓。种子为:蛥(pam!)。三昧耶形为荷叶上之弓箭。[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俱舍论卷八、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论卷六、法苑珠林卷二、卷三]

他力念佛 [佛学大词典]
‘自力念佛’之对称。指全力投托于弥陀之本愿力,此时之称名念佛即称他力念佛;反之,若以自力求开智慧、积功德,则其所作之称名念佛,或观念念佛,均称为自力念佛。
他力往生 [佛学大词典]
乃净土宗之教义。指众生可依凭如来之本愿他力而得往生之法义。
他力本愿 [佛学大词典]
谓一切众生若依赖阿弥陀如来之本愿力,即可获得救度,得生彼土。他力即本愿之意。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大三七·二七一中):‘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此乃谓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即他力之意。亦有特指依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得以往生净土。[往生论注卷下]
他夫蒂鲁斯达姆塔 [佛学大词典]
位于阿富汗北部海巴克城(Haibak)附近,海巴克则位于兴都库什山(Hindu Kush)与阿姆河(Amu Darya)之间。该塔由高约四十八公尺之整座岩丘刻造而成,沿丘顶向下凿出环形深沟,中央即为覆钵状石塔,塔下无基坛,塔顶另有一座八公尺见方之方形建筑物,其东南面有拱门通达室内直径约二公尺之舍利室。石塔外之深沟即形成走廊,由走廊开出三条道路通往岩丘之外,而由岩丘外仰望丘顶,仅隐约可见塔顶之舍利室。又岩丘之北侧地势较低,其南麓建有五座并排之石窟。第一窟尽头为圆形屋,屋顶雕有莲花图案,窟内佛龛上之佛像已无存;第二窟列于第一窟之右,形式最为特殊,窟室向左右延伸,横长约五十公尺,似为僧院,中有十二根石柱支撑窟顶,室内无佛龛;第三窟为方形,四墙拱形突出;第四、第五窟较小。该塔之造型自成风格,已大半脱离印度佛教艺术之影响。推测于六、七世纪顷,此地曾兴起一支独特之宗教信仰,并举行神秘之祭仪,该隐密之石塔即为其信仰中心。
他心通 [佛学大词典]
乃五通之一,六通之一。全称他心智证通(梵para -cetah!-parya^ya- jn~a^na-sa^ks!a^tkriya^bhijn~a^ )或智心差别智作证通。又作观心心数法智证通、知他心通、心差别通。即证得他心智,能如实了知他人心中差别相之神通力。相当于十智中之他心智。集异门足论卷十五(大二六·四三二中):‘“云何他心智证通?”答:“于他有情补特伽罗寻伺心等,皆如实知;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中略)不解脱心、解脱心皆如实知,是名他心智证通。”’又据俱舍论卷二十七载,欲修他心通者,以色界四根本静虑为依地,先审查自己身心二相之前后变异辗转相随,后更观他人之身心,如斯加行成就,遂得如实知悉他人之种种心相。[大毗婆沙论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
他心智 [佛学大词典]
梵语para-citta-jn~a^na。十智之一。又作知他人心智、心差别智。指了知他人心念之智。远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定以上者,得发此智;于六通中,称为他心通。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九载,他心智以修慧为自性,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于他人之现在欲界系、色界系及无漏之心相得以了知,由加行能证得此智。大乘义章卷十五(大四四·七五七上):‘他心智者,非己之虑,称曰他心,照斯之解,名他心智。’此智由法智、类智、道智、世俗智所成,通于有漏、无漏,而亦必以同类法为所缘,然不知胜位者之心及过去、未来之心。唯以现在之一念,缘实有之一事而取其自相,不能取他之能缘心及所缘行相。又唯在四禅故,仅知欲、色界系及无漏法,与非缘于无色界系者。[俱舍论卷二十六、大般若经卷四八九、集异门足论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一○九](参阅‘十智’472)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