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略称宿曜经。唐代不空译,杨景风修注。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共分八品,内容系详叙二十七宿、七曜等事,及吉凶占卜之法。高丽藏与明藏中收之。[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五](参阅‘宿曜经’4512)

文殊师利问经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梁·僧伽婆罗译。略称文殊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佛应文殊师利菩萨之发问,而答以种种问题者。全经计分十七品,卷上十四品,卷下三品。内容包括菩萨戒、佛身、无我、涅槃、般若、有余气、来去相、中道、三归、十戒、无垢、无所著无漏、发菩提心、字母及部派分裂等问题。唐代不空译‘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即本经第十四品之别译。[历代三宝纪卷十一、大唐内典录卷四、古今译经图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六、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九]
文殊信仰 [佛学大词典]
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传播遍及西藏、蒙古、关外等地。此系基于六十华严菩萨住处品所称,文殊菩萨住于东北方清凉山之说而来者。唐大历四年(769),依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等之奏请,敕令天下食堂中,于宾头卢尊者像外,另安置文殊师利形像以为上座;七年更敕令天下僧尼寺内各选一胜处,设置大圣文殊师利菩萨院,安置文殊塑像。此外,据古清凉传卷上载,北魏文帝游五台山,于中台建造一寺,安置菩萨像。宋高僧传卷四亦载,窥基曾于五台山造立文殊菩萨玉像。类此之记载,不胜枚举。今敦煌千佛洞存有多种文殊维摩变、文殊普贤像,及千臂千钵文殊师利等之壁画及绢本画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六、法苑珠林卷十四、山西通志卷二十九](参阅‘文殊菩萨’1426)
文殊法王 [佛学大词典]
(1379~1448)西藏名H!jam-dbyan%s chos-rje 。音译甲养曲吉、江样曲吉。其名为拉西佩典(藏Bkra-s/is dpal-ldan ),即吉祥德之意。系西藏喇嘛教黄帽派开祖宗喀巴之高足。奉宗喀巴之命,创建别蚌寺(藏H!bras-spun%s ),该寺位于拉萨西方约八公里之丘陵,系黄帽派四大寺院之一。别蚌寺完成后,至达赖喇嘛五世为止,皆为法王之宫殿,文殊法王即住于此研究佛法,凡三十余年。与第一世班禅等六人同被尊为‘事业虚空平等之七子’。
文殊般若经 [佛学大词典]
凡二卷。扶南人曼陀罗仙译,书成于梁天监二年(503)。全称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称文殊说摩诃般若经、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曼陀罗仙示寂后,扶南人僧伽婆罗复译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第七会曼殊室利分,亦为本经之同本异译。内容叙述文殊室利、佛如来及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之不可思议,及一相庄严三摩地等之说法。[开元释教录卷八]
文殊院 [佛学大词典]
(一)为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十三大院之一。位于上方第三重,即释迦院之东方。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主尊。文殊之右方,次第安置观音菩萨、髻设尼等文殊五使者、五使者之眷属,左方则依次置有普贤菩萨、光网童子及其眷属四位等等,合之共二十五尊。[大日经义释演密钞、胎藏界大法对受记](二)位于四川成都。其前身为创建于唐代之信相寺,于明代曾因战火而荒废,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始大事重建,并更改寺名为文殊院。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及藏经楼等大殿堂。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如来及文殊、普贤菩萨像,皆为清末作品。藏经楼除收藏经典外,另有一座放置玄奘法师头盖骨之宝塔。
文殊菩萨 [佛学大词典]
文殊,梵名Man~jus/ri^ ,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或谓其为实在人物,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谓,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有关文殊菩萨之净土,于经典记载说法不一。据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载,此菩萨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来,发十八种大愿,严净佛国,当来成佛,称为普现如来,其佛土在南方,号离尘垢心世界、无垢世界、清净无垢宝置世界。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等亦有相同之说法。又据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载,过东方十佛刹微尘数之世界有一‘金色世界’,其佛号为不动智,此世界之菩萨,即称文殊师利。华严宗称东方清凉山为其住所,而以我国山西五台山(清凉寺)为其道场。于密教胎藏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中,呈金色童子形,头有五髻,左手捧青莲花,上立五股杵,右手持梵箧。密号吉祥金刚,三昧耶形为青莲花上金刚杵。胎藏界曼荼罗另设文殊院,以文殊菩萨为中尊,又称五髻文殊,密号吉祥金刚、般若金刚,三昧耶形为青莲上三股或梵箧。形像为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顶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执青莲花,上立三股杵。由其真言字数之不同,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区别。在印度、西域等地,有关文殊信仰之记载甚少。我国自东晋以来,崇信文殊之风渐盛。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六载,唐代宗大历四年(769)由不空三藏之奏请,敕令天下佛寺,食堂中除宾头卢尊者像外,另安置文殊菩萨像,以为上座。现今敦煌千佛洞中存有文殊维摩变、文殊普贤像、千臂千钵文殊师利等之壁画及绢本画。[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阿阇世王经卷上、菩萨璎珞经卷四四谛品、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二十九菩萨住处品、大日经卷一具缘品、卷二普通真言藏品、卷四密印品、大智度论卷一、卷一○○、大日经疏卷五](参阅‘文殊信仰’1425)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