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进九退 [佛学大词典]

喻佛道难行,十人进修中,有九人会退堕。五秘密轨(大二○·五三五中):‘于显教修行者,久久经三大无数劫,然后证成无上菩提,于其中间十进九退。’[二教论卷下]

十发趣心 [佛学大词典]
指地前菩萨为趣入大乘所发之十种心。略称十发趣。即:(一)舍心,(二) 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道昉之梵网经合注卷一,将此十心配合十波罗蜜。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中,以此十心配于璎珞经等所说之十住位,谓十住乃三贤初入位之始,故称发趣。此外,亦有以十发趣即同于华严经十住品、菩萨本业经中之十住之说,然华严等之十住与此十发趣之行相恐有异。另一说谓十发趣与十金刚等皆为菩萨之阶位。[梵网经卷上、菩萨戒义疏卷上(智顗)、菩萨戒本述记卷一、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知周)](参阅‘五十二位’1044)
十无碍用 [佛学大词典]
如相回向位菩萨具有之十种自在无碍之力用。即:(一)众生无碍用,(二) 国土无碍用,(三)法无碍用,(四)身无碍用,(五)愿无碍用,(六)境界无碍用,(七)智无碍用, (八)神通无碍用,(九)神力无碍用,(十)力无碍用。此乃出自新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盖十回向中,第八如相回向位之菩萨如是成就十无碍用乃至百无碍用,于事及智无所拘碍。[华严经疏卷五十二]
十无碍 [佛学大词典]
(一)为华严经卢舍那佛品所说华藏庄严世界海所具足之十种无碍。即:(一) 情事无碍,谓应情显现,事超情外。(二)理事无碍,谓全同真性而刹相宛然。(三)相入无碍,谓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等。(四)相即无碍,谓无量世界即一世界。 (五)重现无碍,谓于尘中见一切刹,于刹内之尘中见刹亦尔,如是重重如因陀罗网。(六)主伴无碍,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为眷属。(七)体用无碍,谓一刹海必有大用,赴机说法。(八)隐显无碍,谓染净隐显、异类隐显等,系就缘以定之。(九)时处无碍,谓或于一刹现三世劫,或于一念中现无量刹,如是无碍。(十)成坏无碍,谓成即坏、坏即成,能无碍显现。前六者系就土之自体而言,后四者则就应机之用而言,可配以十玄门。上述之十无碍,略异于华严经疏卷十一所出之十无碍。[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六](二)遮那佛身具足之十种无碍。即:(一)用周无碍,谓佛于刹尘等处,现法界身云,业用无边,无不周遍。(二)相遍无碍,谓佛于十方一切世界无量佛刹种种神变,皆有如来示现受生之相,随现一相,众相皆具,万德圆满。(三)寂用无碍,谓佛常住三昧为寂,无妨利物为用;即定即用,无碍自在。(四)依起无碍,谓佛虽寂用无心,而能依海印三昧之力,即起无碍之用。(五)真应无碍,真,指遮那佛之真身;应,指释迦之应身。真身是体,应身是用;全体起用,用即是体,故释迦、遮那,圆融自在,本无二体。(六)分圆无碍,分,指手足、眼耳、皮毛等之支分;圆,指全身。谓支分不碍全身,全身不碍支分,一一身分即具全身。(七)因果无碍,谓佛依所修菩萨之行因,而证遮那佛果,能普现十方,自在无碍。(八)依正无碍,依,即依报,指佛所依之国土;正,即正报,指佛能依之色身。谓依、正相入,二皆无碍。(九)潜入无碍,谓佛智潜入众生界中,即为如来藏,虽作众生,亦不失自性。(十)圆通无碍,谓佛融大法界为其身,理无不具,事无不摄,无一法而非佛身,即谓同一无碍之法界身云。[华严经疏卷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参阅‘无碍’5141)
十想 [佛学大词典]
乃指十思想或十种观想。即:(一)无常想,观一切有为法皆新新生灭,无常变坏。(二)苦想,观一切有为法无常,常受三苦、八苦所逼迫。(三)无我想,观想一切法为苦,亦不自在;皆由因缘所生而无自性,故无我。(四)食不净想,观想诸世间之饮食皆从不净因缘所生,悉为不净物。(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观想一切世间无任何乐趣,唯有过恶。(六)死想,观想死之相。(七)不净想,观想人身内三十六物、身外九孔,恶露常流不净。(八)断想,(九)离欲想,(十)尽想,后之三想,系为得涅槃菩提,而求断烦恼、舍离生死之迷、以及灭尽烦恼与生死等之观想。十想与九相观(即九想,为灭除贪欲而对人之死状所作九种不净观)之同异,大智度论卷二十一举出多说。或谓九相未得禅定,仍为淫欲所遮覆,而十想能除灭淫欲等三毒。或九相为初学,十想为成就。或谓十想与九相同为离欲,俱为涅槃。或谓九相为因,十想为果;或以九相为外门,十想为内门。[大品般若经卷一、大乘义章卷十四]
十岁减劫 [佛学大词典]
十岁为减劫人寿之极短,故有十岁减劫之称。住劫二十中劫之中,最初第一劫为减劫,减劫乃人寿从无量岁减至十岁之期间。[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俱舍论卷十二](参阅‘劫’2811)
十万白龙 [佛学大词典]
西藏名Klu-h!bum-dkar-po 。凡二卷。全称神圣十万白龙大宝不可思议大乘经典。乃西藏棒教白棒派之重要经典,与十万黑龙(藏Klu-h!bum-nag-po )、十万斑龙(藏Klu-h!bum-khra-po )合为三大圣典。相传系教祖敦巴先拉普(藏Ston- pa-gshen-rabs )应龙族等之请问,阐述棒教之教义。全书共有二三八纸(旧藏版写本),分为二卷。卷上三十一章,卷下二十四章。第一、二章为本书最重要之部分。书中将构成宇宙之真理棒法,分为轮回(藏h!khor )之五十九位‘棒’与涅槃解脱(藏mya-n%an-las-h!das )之八十三位‘棒’。此系以‘棒’名来取代‘法’,然实际仍为佛教之分类,例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度(缺少智度)、五智等,大体具见于本书。全书旨在阐述轮回之法无实体,以执着之故有生死轮回,从而理解轮回之法,离妄执、求忏悔,即得解脱。近年来,德国研究棒教之风气非常兴盛。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