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谛 [佛学大词典]

(一)又作中道第一义谛。为天台宗所立三谛之一。谛即真实不虚之义,中即中正绝待之称。中谛,谓不离二边,亦不即二边的中正绝待之理。[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法华经玄义卷二下](参阅‘三谛’684) (二)(1342~1406)日本临济宗僧。字观中,俗姓日奉。十岁出家,元代时曾至我国,遇乱而返日本。历住宝陀寺、等持院、永泰院、乾德庵,并受任相国寺第九世。后于应永十三年入寂,享年六十五,法腊五十三。敕谥‘性真圆智禅师’之号。遗有三会语录、青嶂集等行世。[延宝传灯录卷二十四]

中兴寺 [佛学大词典]
位于江苏建康(江宁)。晋时,比丘竺法义入寂,弟子于墓所构舍宇,久之竟成佛寺。刘宋孝武帝孝建年中(454~456),赐今名。后敕定林寺慧览禅师住之,京邑寺僧,随踵请业,皆来此寺。吴兴沈演、平昌孟顗乃就寺中为之另造禅房。后求那跋陀罗亦来栖止,于大明至泰始(457~471)之世,为建康之首刹。
中辈观 [佛学大词典]
又作中品生观。观无量寿经中,谓欲往生西方者有十六种观法;其第十五者即称为中辈观。此一观行即受持五戒、八戒等戒,并修孝养父母等中辈之行,而观感圣众迎接往生之相。其中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品。[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
中论广释 [佛学大词典]
明代宗喀巴着。成祖永乐六年(1408)成书于色拉却顶(今色拉寺所在地)。为中论之论释,系统地阐述对中观思想之根本见解。
中随烦恼 [佛学大词典]
又称中随惑。指无惭、无愧二种随烦恼。大乘唯识家所立二十种随烦恼中,无惭、无愧二者乃遍一切不善心而俱起,其行位之宽狭在大随与小随之间,故称为中随烦恼。[成唯识论卷六](参阅‘随烦恼’6353)
中边分别论 [佛学大词典]
梵名Madhya^nta-vibha^ga-t!i^ka^ 。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偈颂部分系弥勒(梵Maitreya ,四世纪后半)所作;长行(散文)部分则为世亲(梵Vasubandhu ,五世纪)所著。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真谛(梵Parama^rtha , 546~569 年在中国)译出,与玄奘译之‘辩中边论’(三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同本异译。弥勒为瑜伽行派及唯识学派之开祖,本书即其五部论之一。所谓‘中’,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谓‘边’,有相互对立、极端观念之意;此即离两极端之对立而回归于中道之意。所谓‘分别’,即分别种种立场以把握教义之概念。本论计有相品、障品、真实品、对治修住品、修住品、得果品、无上乘品等七品(七章)。梵文本及藏本将第四、五、六归为一品,则全书为五品。本书于弥勒论书中,组织最称紧密,叙述简洁,思想丰富,系以大乘之立场含摄小乘佛教教义之概念。汉译之注释书有唐代窥基所著之‘辩中边论述记’,以及唐代新罗僧元晓所著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等。
中严圆月 [佛学大词典]
(1300~1375)日本临济宗杨岐派学僧。镰仓人。号中正子,敕谥‘佛种慧济禅师’。十三岁出家,显密兼修,而归于禅宗。元时,渡海来我国,初参访德辉禅师,后转至临济宗。返日后,历住万寿、建仁、崇福等诸名刹,为当时朱子学之第一人。以崇尚新注,识见卓绝,著称于世。又擅诗文。著有语录二卷、东海一呕集、东海余滴。永和元年示寂,享年七十六岁。其法流称中严派,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延宝传灯录卷六、扶桑禅林僧宝传卷六]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