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业功德 [佛学大词典]

为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庄严中,佛八种功德庄严之一。即阿弥陀佛以平等无分别智庄严其心业之功德。[新译华严经卷十七、大乘庄严论卷三、往生论注卷上](参阅‘二十九种庄严’170)

心想 [佛学大词典]
(一)指心之作用、想念。[观无量寿经、往生要集卷中](二)指心与其作用之念头。能令心想寂静者为禅。[随闻记卷二]
心意识 [佛学大词典]
指心、意、识三者。心为梵语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即集起之义。意为梵语manas 之意译,音译作末那,即思量之义。识为梵语vijn~a^na 之意译,音译作毗若南,即了别之义。大略言之,心是主体意与识是心作用之两面。有关此词之语意,大小乘论典有种种不同之说法。据俱舍宗,心、意、识三者为六识之异名,其体实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种精神作用或业,故称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称为意;心能了知识别,故称为识。或谓心有种种差别(从梵语citta 所导出之种种义)之义、意有起识所依止(所依止)之义、识有依托于意而起(能依止)之义。据大乘之解释,心、意、识三者各别。唯识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种子,故称为心;第七末那识能思量起我执,故称为意;前六识能认识对象,故称为识。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为心,五意为意,六识为识;其所异于唯识等说者,以意有五种别名,其余说法均同。此外,佛性论卷三分别以六识心配于心,阿陀那识配于意,阿赖耶识配于识,亦异前述诸说。[入楞伽经卷七、解深密经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二、俱舍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二、成唯识论卷五、成实论卷五]
心塔 [佛学大词典]
(一)密教之深旨,以众生之一心即为大日如来法性之塔婆,故称心塔。大日经疏卷六(大三九·六四七中):‘梵音制底与质多体同,此中秘密,谓心为佛塔也。’(二)密教三种塔印之一。即未敷莲华印。[印诀钞卷三](参阅‘塔印’5432)
心灭不灭论 [佛学大词典]
指心神死灭与否之言论,即佛教徒与反佛教徒之间,有关心神灵魂死灭与否之论争。盛行于南北朝时代。昔东晋慧远作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有‘形尽神不灭’之说。牟子之理惑论亦有‘魂神固不灭’一语,表示其心神不灭之主张。至刘宋初年,慧远之门人宗炳(375~443)著「明佛论’,阐论精神不灭,然治城之慧琳作‘白黑论’,以论难心神不灭之说,遂因而牵引出一段返往论争,历南齐而不衰,其中最著名者为范缜作‘神灭论’所引起之激烈论战。此外,与学者间有关神灭不灭激烈论争之同时,民间则颇为流行有关鬼神故事等之传说,且有收集编纂此类传说之专书,如晋代干宝之搜神记、陶渊明之搜神录、刘宋临川王义庆之宣验记、幽明录,及太原王延秀之感应传等。[弘明集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广弘明集卷二十二、支那に于ける佛教と儒教道教(常盘大定)、支那儒佛道三教史论(久保田量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参阅‘神灭不灭论争’4257)
心源 [佛学大词典]
(一)指心性,亦即真如。心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故称心源。(二)(1881~1970)台湾台北人,俗姓孙。民国前二年(1910)依大石法师出家,两度赴厦门南普陀等内地名山参访,修学禅宗,亦尝赴日本参访观察。民国四年(1915)创东和禅寺于台北市仁爱路,五年兴办私立台湾佛教中学林(今之泰北中学),后又建北投中和禅寺灵光塔。曾任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台北市佛教支会理事长、泰北中学董事、东和禅寺住持、灵光塔主任等职。发行台湾佛教月刊,著有指月集。
心猿意马 [佛学大词典]
指起妄念,心意驰放不定,譬如狂奔之马,飞跃之猿。今多用以比喻一个人心思变动不定,与‘三心二意’之义相近。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