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胜法 [佛学大词典]

乃指受持八斋戒者所得之八种殊胜功德,八者即:(一)不堕地狱。(二)不堕饿鬼。(三)不堕阿修罗。(四)不堕畜生。(五)常生人中,出家得涅槃道。(六)若生天上,恒生梵天。(七)值佛出世,请转法轮。(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受十善戒经]

八种旋转释 [佛学大词典]
谓密教用以解释经文之八法。即:一字释多、多字释一、一字成多、多字成一、一字破多、多字破一、顺旋转与逆旋转等。(参阅‘十六玄门’386)
八种授记 [佛学大词典]
授记者,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将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依觉知与否,分为八种,即:(一)己知他不知,发心而自发誓愿,未广及于人,未得四无所畏,未得善权故。(二)众人尽知己不知,发心广大,得无所畏,得善根故。(三)己众俱知,位在七地得无畏,得善权,得空观故。(四)己众俱不知,未入七地,未得空观之无著行故。(五)近觉远不觉,诸根具足不舍如来无著之行故,如弥勒即是。(六)远觉近不觉,未能演说圣贤之行故,如师子膺即是。(七)近远俱觉,诸根具足不舍无著之行,遍游十方世界,作不思议,显佛之神德故,如柔顺菩萨即是。(八)近远俱不觉,未得菩提,皆不能悉知如来藏等之行故,如等行菩萨即是。[法华文句卷七上](参阅‘授记’4587)
八种施 [佛学大词典]
即八种布施。八者即:(一)随至施,随近自己者而施与之。(二)怖畏施,畏惧灾厄,欲其静息而行惠施。又见此财坏相现前,宁施而不失。(三)报恩施,昔得他人之施,今还报于彼。(四)求报施,今施于彼,而希其他日还报。(五)习先施,承习先人之家法而行惠施。(六)希天施,希生于彼天而行惠施。(七)要名施,希得美名而行惠施。(八) 为庄严心、为贤助心、为资瑜伽(禅定)、为得上义(涅槃)等而行惠施。[俱舍论卷十八]
八种异熟因果 [佛学大词典]
谓现生所作之因,而于异世成熟其果。盖业通三世,如前世所作之因皆善,则现世受其福报;所作之因不善,则现世受其恶报;如今世所作善恶之因不同,后世成熟善恶果报亦异。故此因果凡有八种,即:(一)寿量圆满,谓菩萨修行,于诸众生起大悲悯,无杀害心。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寿命长远,无诸损减,修习善法,利己利人。(二)色相圆满,谓菩萨修行,于诸如来菩萨形像之前,及诸黑暗之处,施以灯烛,令其光明。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色相具足,识见高明,众人爱敬,而不生轻慢。(三)种族圆满,谓菩萨修行,于诸同类忍辱柔和,心常谦下。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生于豪贵之家,为世尊重,令诸众生随顺言教。(四)自在圆满,谓菩萨修行,于贫乏之人,随其所欲而行给施。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得大财位及大眷属,所作随心无不自在。(五)信言圆满,谓菩萨修行,常以真实和软之语教化众生。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出言诚谛,凡所决疑,人必信受。(六)大势圆满,谓菩萨修行,于佛法僧父母师长之前,常生卑下之心,敬事孝养。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豪贵自在,有大势力,令诸众生咸从正化。(七)丈夫相圆满,谓菩萨修行,于诸佛菩萨心生敬乐,于女人身心常厌弃。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男子之身,诸根完具,无有残缺。(八)勇力圆满,谓菩萨修行,恒以自己身力,供事一切众生,及施以饮食之物,令其色力增盛。以此为因,异生感果,即得勇猛道力,修集一切善法,复能教化一切众生,勇猛精进,求无上道。[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二]
八种粥 [佛学大词典]
佛于迦尸国竹园中,与诸比丘一处安居时。时有诸居士作种种粥持诣竹园,供养佛及比丘僧,故有八种之名。即:(一)酥粥,以牛、马等之酥和米粟煮为粥,酥有生、熟二种,乃由乳精制成。(二)油粥,以荏酥麻等之油和米粟煮为粥。(三)胡麻粥,以胡麻子和米粟煮为粥。(四)乳粥,以牛、马等之乳和米粟煮为粥。(五)小豆粥,以绿豆、红豆等和米粟煮为粥。(六)摩沙豆粥,摩沙豆疑即大豆,以之和米粟煮为粥。(七)麻子粥,以黄麻子和米粟煮为粥。(八)薄粥,以米或粟煮为稀粥。[十诵律卷二十六]
八种塔 [佛学大词典]
又作八种人起塔。谓如来、菩萨、缘觉、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转轮王等八种人灭后,必当为之立塔供养,故有此名。据翻译名义集卷七载,八种塔即:(一)如来塔,如来万德皆备,三觉俱圆,天上人间所共尊仰,故灭后当起塔供养。(二)菩萨塔,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随类现身,度脱无量,故灭后当起塔供养。(三)缘觉塔。(四)阿罗汉塔。(五)阿那含塔。(六)斯陀含塔。(七)须陀洹塔。上记缘觉、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等五种人皆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故当起塔供养。(八)转轮王塔,转轮圣王虽未断惑,未出三界,然以福德之力,治四天下,又以十善化育群生,为世之所尊敬,故灭后应起塔供养。
一 [佛学大词典]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一一 [佛学大词典]
梵语有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一一心识 [佛学大词典]
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卍续七二·四四七下):‘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释摩诃衍论卷二、释摩诃衍论记卷二、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卷二末、宗镜录卷四十五](参阅‘一切一心识’6、‘十识’503)
一七日 [佛学大词典]
中阴七七(四十九日)之一。又作初七日、所愿忌、始善忌、哭添忌。即人死后最初七天之忌日。[诸回向清规卷四追忌名数之次第]
一九之教 [佛学大词典]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佛学大词典]
指随时随地皆可出现之普通事,亦即理所当然,连孩童亦能知晓之事。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大四八·一六一下):‘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一二三四五六七,疑杀天下人)”’
一人 [佛学大词典]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中略)。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一人作虚 [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空谷集卷六(卍续一一七·三一六上):‘僧问兴化:“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化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盖真理乃各人所自悟自得,一涉及语言文字则失其实;此与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大五一·三○三上)引延沼禅师之语‘一犬吠虚,千猱啀实’义同。
一人当千 [佛学大词典]
一人可敌千人之谓;表示勇猛有力。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三下):‘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当千,更无有能降伏之者,故称此人一人当千。’
一刀三礼 [佛学大词典]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